春华面色红润,十指饱满,看起来不像是贫血的,云慧记得那时候自己表姐有孕,因为缺铁性贫血,日日要喝难闻的口服药,手指肚也是瘪瘪的。
“平日里可喜欢吃肉?”,柯氏到底是经历过的,细细的拉着春华的手嘱咐,因为她看着春华并没有胖太多,不似其他妇人一般嗜肉。
“婆母日日给我做瘦肉吃,但总是不让我贪嘴,说以免日后孩子太大不好生”,吴方氏的做法是对的,毕竟她看过无数妇人以胖为福。
其实日常上,女子圆润点倒没什么,但是这时候人人都追求大胖小子,是对女子生产的一种考验。
娘家人说些体己话,一开始吴方氏没跟进来,等柯氏和云慧差不多要起身离开时,吴方氏才端着一盘果子过来。
吴家的小院方方正正,吴方氏夫妻住在主屋,春华现如今和吴顺海住在东侧间,日照温暖充足,采光明朗温馨,足以见得春华在吴家也十分得喜欢。
连连推拒吴方氏留饭的邀请后,柯氏拉着云慧紧赶慢赶坐上了回城的牛车,今日林父去津乐县去拉油布,那边有专门做这个的作坊,来回跑一趟能省去不少银钱。
常人总言道,若哪日没钱,就回家种地。
其实种地并不简单,同样的田地,经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万物有灵,你若是付出真心,田地也同样会给你有所回报。
春日前要深耕,沉重的犁耙破开土壤,把深层的养分带出来,此为其一。
种植后要浇水,不能让水顺着垄沟肆意乱流,有杂草及时清理。
接下来还有间苗,日复一日的除草,施肥,若是农家人田地里都是杂草,是会被人当笑话一般说出来的。
当然,首当其冲的林三伯并不在乎。
每次都是林奶奶或者林爷爷看不过去才会帮着除草。
秋收更是繁重复杂,这时候可是农耕时代,没有任何机器辅助,每一颗粮食都是凭着双手得来的。
而后还有烧秸秆,添底肥。
回家种地就代表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现代有多少人能够坚持?
反正云慧是打定主意,明年的秋收,一定要请人!
这个罪,还是让能承受的人来承受吧。
等云慧从县城回来,等待她的还有许多事情,油布拉回来,还要有草席,绑这些的绳子也不够,还有嫁接这件事还得云慧自己先做出个样子来。
健全的李树不易得,秋日嫁接也有风险,云慧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另外暖房那边也等着云慧做主意,油灯燃了半晚上,云慧总算整理好了未尽事宜。
桃林那边还得等上十天左右,陆陆续续的李树到位,就可以安排嫁接,暖房那边则是需要人紧盯着,以免密封不严,到时候蔬菜长得不旺。
并且还要打通关系,这大棚菜云慧不打算零售散卖,自己是要做经销商的,找销路的问题还得亲力亲为。
而排在这些事情后头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云奕要入学堂了。
农家十月入学,秋收后,正是交束脩的好时节。
“这......云奕的年龄似乎小些”,林父有些犹疑,如今云慧十一,云奕才六岁,一般农家孩子都得七八岁入学。
“云奕在家也没别的事情要做,不吝能学些什么,主要忙起来没空顾上她”,柯氏给云奕收拾衣服,“我听对门鲁嫂子说,她家的儿子五岁就去了”。
云慧了然,古代版幼儿园,还是大班的。
“更何况云奕之前就已经启蒙,若真能学出点名堂,年龄小些还能多些机缘”,柯氏在后宅听得八卦多。
什么三十才考上秀才的啦,五十才上榜的啦,听起来就觉得不太妙,年轻就是资本,若是读书不成,做些别的买卖也能比别人多些时间。
父母之爱子,比为其计深远,柯氏和林父都不是那等糊涂人,对儿子女儿基本上稍有偏爱。
云慧脑子灵活,平日里也喜欢捧着书本琢磨,林父冷眼瞧着,自家闺女是个心中有乘算的,他要做的就是护着自家姑娘,把她想办的事情路铺平。
云奕从小是个温润的孩子,虽然小孩子天性不可避免,行事却是善良,还有几分刚直,若在读书上无建树,有姐姐的带领,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兄弟姐妹之间是血亲,其实只要家长在其中别搅和,不做的太过分,彼此都是能守望相助的。
林家四口一觉睡得甜香无梦,等到第一束金光出现时,云慧挣扎着起床,支撑她起床的不是梦想,不是理想。
那些桃林,暖房都是钱啊!
前期投入怎么能放任?
谁也不能耽误我赚钱,尤其是我自己。
如今的桃林排列整齐,为了保温地上还铺满了草垫,这样方便移栽的桃树生根,抓地能力强,生命力旺盛。
秋日气温凉爽,空气中湿度低,正适合嫁接,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嫁接处腐烂。
云慧让人用油布和布条把嫁接处裹的紧紧的,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成功率。
这时候嫁接需要选择枝接法,剥去一部分树皮,把两部分紧紧的连接在一起,中间还要主意保温和成活率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密切关注。
云慧跟着林父日日上山,等到这批桃树都嫁接完毕,已经过了半个多月。
如今的天气正值九月底,霜降一过,白菜就迎来一波收获期,这时候云慧还忙里偷闲腌制了两缸酸菜。
暖房和地窖那般也初具规模,如今县城许多饭点都知道有一家冬日专供时鲜蔬菜,且价格合理,产量供应足。
各家掌柜都在跃跃欲试。
毕竟冬日里新鲜的蔬菜能卖出来的价钱是平时的四五倍,这怎么能让人不心动?
这里云慧特意先留了个心眼,把地窖的事没先说出口,毕竟暖房菜这事自己不是第一个,但是蒜黄和韭黄,还有黄菜自己这可是独一份。
凡事不做太满,做生意自然要留着底牌才心里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