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一本新版的萧红散文集《感情的碎片》,为“中国现代经典文库”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78篇散文和一些书简、信函。八一中文网w√ww√.全书近4oo页,纸页雪白,印制精美。翻着书,不免无端地猜想,假如萧红还活着,见到她的作品被人如此厚爱,心中该是怎样的滋味?
萧红的一生是不如意的,童年不幸、婚姻多变,颠沛流离,最后埋骨他乡。她早期许多散文(《商市街》)讲的都是缺吃少喝,饥寒交迫,坐在屋中嗅着隔壁的饭香菜味,胃疼难忍。结果,削皮的土豆,葱花在油中翻滚,一碗热乎乎的米饭,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女作家又冷又饿,空着肚子,瑟缩在没有被褥的床上抖。窗外飘着雪花。
天渐渐黑了,“和墨汁混到水盆中一样”。早饭没得吃,晚饭仍无着落,屋里冷、身上凉,萧红愁米愁柴,愁出了人生真味:这不是小孩子了,是在过日子,过日子很实际很具体,具体到一捧米、一把柴、一根针,而文人富有的是想象,饥不能吃寒不蔽体。作家一生都在与这种矛盾抗争,其结局可想而知。如沈从文所说:“还梦想用一支笔来奋斗,到末了也就只好在长穷小病中死去,倒下完事。”
作家无疑是体面的职业,好作品名扬千古;但作家本人却常常搞的很狼狈。晚想千条路,早起卖豆腐,文人连豆腐也不卖,受穷自然难免。现在人学乖了,饿肚子坚持创作的事不能说没有,但是少了。翻着这本书,想若萧红健在就好了,别的不说,单这本散文集的稿费,也够她支应几月,财不一定,再怎么也不用忍饥挨饿了。
作家挨饿,让人体味文字外的人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