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统一蒙古
铁木真是蒙古族乞颜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是被金朝皇帝杀害的。他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
铁木真9岁那年,也速该把铁木真带到一个朋友家订亲。他把铁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独自回家,赶了一段路,想找点东西吃,正好看见有一批塔塔尔部人在草原上举行宴会。他下马走进人群,按照当地风俗,参加了塔塔尔人的宴会。塔塔尔部和乞颜部有过争斗。也速该没想到这一层,塔塔尔部却有人认出了也速该,偷偷地在也速该吃的食物里放了毒药。也速该离开宴会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很厉害,回到家里就死了。也速该一死,乞颜部没了首领,原来归附也速该的泰亦赤部脱离了他们,还带走了不少也速该的奴隶和牲畜。泰亦赤部的首领蔑古真怕铁木真长大后报仇,就捉住了铁木真。一天,铁木真趁看守不防备,举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来。
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尽办法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起来。在消灭了几个部落之后,铁木真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没有多久,塔塔尔部酋长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颜襄约铁木真配合进攻塔塔尔部。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和金兵一起攻击塔塔尔部,把塔塔尔部打得全军覆没,俘获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辎重。
金朝认为铁木真立了功劳,封他做前锋指挥官。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蒙古高原剩余的几个部落,终于在1205年统一了全蒙古。然后,全蒙古的所有部族召开大会,选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即皇帝)。
铁木真即位后号称成吉思汗,他建立了相应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使蒙古成了一个强大的汗国。但金朝还把蒙古当做它的附属国,要成吉思汗向他们进贡,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彻底决裂了。
●蒙古军攻灭西夏
公元1205年,铁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的仇人,率兵攻打西夏,对瓜、沙等州掳掠,西夏对蒙古军束手无策。
公元1207年,蒙古军攻占了西夏的兀刺海城,掳掠抢劫数月而还。公元1209年,蒙古军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西夏襄宗赵安全亲自督军登城防守。铁木真利用暴雨涨满的河水,筑起堤坝,引水灌城,城中居民、士兵淹死者不计其数。在灌城一月之久,城墙即将倒塌时,突然河水决堤四溢,蒙古军被洪水淹溺,被迫还兵。蒙古军撤退后,铁木真派遣太傅讹答入城招谕,赵安全被迫纳女求和,夏蒙议和。
夏蒙议和后,蒙古不断向西夏征兵,西夏因“不堪奔命,礼意渐疏”,结果惹怒了蒙古。公元1217年,蒙古军渡过黄河进攻西夏,逼近中兴府。西夏神宗赵遵项惊恐万状,将太子赵德任留在都城防守,自己匆忙逃到西凉,夏兵无力抵抗,向蒙古请降。
公元1223年,西夏神宗赵遵顼让位给赵德旺。德旺想联合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共同抗击蒙古,不料被蒙古知悉,铁木真决定调集大军灭西夏。公元1224年,蒙古军攻陷银州,西夏数万人战死,夏将令塔海被俘后遇害。德旺表示愿意投降并派遣人质,蒙古退兵。
公元1226年,铁木真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又亲自率兵10万,攻入西夏,西夏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丧失。七月,赵德旺死,他的侄儿赵睍被拥立继位。八月,蒙古西路军抢占了黄河九渡。十月,蒙古东路军攻陷夏州。接着,蒙古军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灵、兴地区。冬月,铁木真亲率大军围攻灵州,赵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同蒙古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其激烈程度为蒙古军作战以来所少见,终因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灵州失陷,德任不屈被杀。
公元1227年,蒙古军兵临中兴府城下。西夏末主赵睍走投无路,派遣使节请求铁木真宽限一个月便献城投降。七月,铁木真病死军中,死前遗嘱:秘不发丧,等赵睍来降时,杀了他再班师回蒙古。赵睍往降,被杀。蒙古军攻陷中兴府,西夏灭亡。
●一代天骄死军中
公元1226年,蒙古成古思汗铁木真准备进军西夏。他打算先灭西夏,再灭金和南宋,平定天下,成就大业。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正当铁木真踌躇满志地出征时,他的坐骑不知为何突然受凉,将铁木真摔下马来。成吉思汗此时已60多岁,被摔得头破血流,当晚就发高烧、说胡话,只得命他的三儿子窝阔台立即派使者到西夏见西夏国王赵德旺,命其投降俯首称臣。赵德旺虽然害怕,但他手下的将士却誓死不降。铁木真闻之大怒,带病发兵西夏。赵德旺听说西夏军队连连败退,连惊带吓,一病不起,没几天就呜呼哀哉了。皇位传于3岁的侄子赵睍。兵慌马乱之时,3岁的孩子哪能稳住阵势,中兴府矛盾重重,一片混乱。
正当征战节节胜利时,铁木真又从马上摔了下来,新伤添旧伤,比上次还厉害,摔伤未好,又中了暑气。面对疾病,铁木真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把队伍开往六盘山,消避暑气,调治伤病。
铁木真本是上了年纪的人,加上新伤旧病,他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他深感自己恐怕不行了,忙派密使快马去召几位皇子。当时,术赤已经病死,窝阔台正在花刺子模国处理大哥后事,察合台在中原作战,拖雷留守都城和林。听到消息,都飞马赶来。铁木真在病榻上看到三个儿子赶来,强打精神,刚要说话,忽有人报告西夏派使者前来投降。铁木真闻听此言,猛地坐起,二目如电,病态一扫而光,他沉稳地说:“让他进来见我!”西夏使者本来是探听虚实的,进帐一看,铁木真威然而坐,哪像有病的样子?他不敢直视铁木真,忙低下头,颤声说:“我奉西夏王之命,特来向大汗请……请降,请……请大汗收……收降书。”铁木真冷笑一声,厉声喝道:“你岂能代表赵睍?赶紧回去告诉赵睍,让他手捧传国玉玺亲自来六盘山请降,否则休怪本大汗无情,滚吧!’,西夏使者吓得屁滚尿流,二话不敢说,回去复命。使者一走,铁木真便昏倒在地。拖雷兄弟三人连忙扶他上床,连呼带喊,半晌,铁木真方苏醒过来。也许他已预感到了什么,命拖雷备马随他到帐外看看。拖雷不敢违拗,只得依从。
荒凉大漠的落日下,铁木真望着万座军帐,感慨万千。他忽然勒马,回头问他这个最宠爱的小儿子拖雷:“拖雷,什么人配称英雄?”拖雷一怔,随后回答道:“父王,当世除了您恐怕没有第二个人配称英雄了。”铁木真听了苦笑着摇了摇头,长叹一声喃喃道:“英雄,英雄……”当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病死军营,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们:他死后不要发丧,严密封锁消息,提防西夏变卦;汗位由窝阔台继承,察合台和拖雷辅佐;先灭金,后灭宋,万不可同时并举;西夏不可饶,设伏兵在中兴府外,赵睍出来便乘机杀人,切记鸡犬不留,蒙古战刀必诛天下各国。
公元1227年,草原巨人铁木真死于六盘山军中。临死,仍不忘霸业,指挥若定,威仪天下。
●宋蒙联手灭金国
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克鲁伦河誓师南下,向金国发动了进攻。他选了3000名精锐骑兵南下,金将胡少虎带了30万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1234年,金灭亡。
铁木真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接替他做大汗。窝阔合按照铁木真的遗嘱,向南宋借路,包围金朝京城开封。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破开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在此危急之时,他依然不思国事,反而还想修宫室,大选宫女。很快,蒙古军和南宋军联合开始围攻蔡州。同年秋天,哀宗深感危在旦夕,大臣完颜阿虎带建议抢在蒙古之前结好南宋,并向宋乞粮称臣,达到离间宋蒙、延缓腹背受敌的目的。金主在给采帝的信中说唇亡齿寒,希望宋能与金联合。但大宋见金朝大势已去,拒绝金的乞和求粮。公元1234年,蔡州城内粮尽兵疲。元旦夜,哀宗传位给东面元帅承麟。翌日早晨,承麟受诏即皇帝位。正在行礼的时候,城南已经树起了南宋的旗帜。诸将赶忙作战,宋军迅速攻下南城。哀宗见金朝败不可挽,在轩中自缢而死,宰相完颜仲德投汝水自杀,大臣孛术鲁娄室、元志、王山儿、纥石烈柏寿等及军士500余人皆投河自杀,末帝承麟被乱兵杀死,历史短暂的金朝在大宋、蒙古的联手打击下灭亡了。
●蒙哥继位蒙古汗
公元1248年,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贵由大汗在行军途中离奇死亡,其妻斡兀立海迷失摄政。公元1251年,全蒙古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到会诸王按拔都的提议,共奉拖雷之子蒙哥为大汗。蒙古大汗之位从此由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
蒙哥即汗位标志着窝阔台系统治的结束,这引起窝阔台系诸王的不满。蒙哥严厉镇压异己势力,将失烈门、脑忽、也孙脱等预谋发动政变的三王逮捕入狱,溺死了斡兀立海迷失,巩固了权位。从此,窝阔台和察合台两派力量受到打击,开始走向衰败。
●旭烈兀西征建国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发动了新一轮的西征亚欧。公元1256年,旭烈兀进兵木刺夷国。木刺夷地处里海之南,十一世纪末建国。蒙古军入境后攻陷许多城堡,国主兀鲁投降,木刺夷人民遭到残酷屠杀。
公元1257年,蒙古军队开始进攻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报达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黑衣大食建国已500年,一度虽为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但名义上仍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蒙古入侵时,哈里发穆斯塔辛是一个怯懦无能、只知享乐的统治者。旭烈兀致书哈里发,要他投降。哈里发自认为是“回教国的共主”,回书拒绝,但又不认真备战。公元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报达,哈里发投降,被杀。蒙古军队入城后劫掠7天,居民被屠杀的有数10万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物遭焚毁,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侵入叙利亚,逼近埃及。公元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同年,忽必烈即大汗位,旭烈兀才停止了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后,封旭烈兀于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东起阿姆河,西迄小亚细亚,北接钦察汗国,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在今俄罗斯),报达是陪都。
●忽必烈争夺汗位
公元1259年,蒙哥在合州钓鱼城战死后,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汉法派和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守旧派都积极活动起来、准备夺取汗位。
忽必烈是拖雷第四个儿子,他很早就结识了一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刘秉忠、张文谦、王鹗等都是忽必烈十分信任的,他们把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灌输给忽必烈。蒙哥即位后,以漠南汉地委托给忽必烈来管理。从此,他一方面继续网罗人才,像杨惟中、姚枢、郝经、王文统等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都纷纷前来投靠。这些人都是忽必烈的谋士,对忽必烈影响很大。刘秉忠对忽必烈说:“今天谁能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就能当中国的皇帝!”这对抱有统治全中国愿望的忽必烈无疑是极大的启发。因此,像官吏的任用、对南宋的作战方略、经济政策、屯田措施等事,甚至后来的夺取汗位,建立元朝,几乎都出自这些人的策划。除了汉族地主分子外,忽必烈对其他各族上层人物也加以争取,像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畏兀尔人廉希宪、西夏人高智耀等接受汉文化很深的一些人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另一方面,忽必烈为了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采取了拉拢、利用北方地主武装的方针。忽必烈联合汉族和其他各族地主阶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学会统治汉地的方法。因此,在忽必烈夺取汗位之前的10多年间,他已跳出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小圈子,逐渐成为懂得汉法、决心抛弃蒙古旧法的新的封建统治者。忽必烈是蒙汉各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忽必烈不仅为自己夺取政权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且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他主持漠南汉地后,十分注意招抚流亡的人民,大搞屯田积粮,并采取整顿财政等措施。公元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岗,营建营室、房屋,三年后建成,称开平府。在这里聚集了忽必烈的一批重要谋士,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
阿里不哥是拖雷的第七个儿子,蒙哥即汗位后,命阿里不哥留守都城和林。阿里不哥长期在和林,与外界接触不多,特别对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了解甚少。后来,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墨守蒙古成规的保守集团,他们主张维持蒙古原来的统治方式,反对采用中原地区原有的封建统治方式。
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采取夺位措施。他命令脱里赤为断事官,占据燕京(今北京),号令各方面。又命令各地军队听从调度,由阿兰答儿纠集漠北各地军队,脱里赤纠集漠南各地军队,形成对开平的包围势态。阿里不哥企图先发制人,迫使忽必烈就范。
蒙哥死讯传来,忽必烈还在围攻南宋的鄂州,他召集诸将、诸谋士研究蒙哥死后的形势和对付阿里不哥的策略。郝经建议,面遣军去迎接蒙哥的灵车,接收大汗的宝玺,一面赶决与南宋议和,签订密约,迅速撤军,派轻骑兵赶到燕京,防止阿里不哥的势力南下。忽必烈采纳了此计。
公元1260年,忽必烈抵达开平,诸王合丹、阿只吉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等率东道诸王,会集开平。他们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废弃了贵族选汗的旧制,宣布即位。并定当年为中统元年,开始建元纪岁。四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宣布为大汗。支持他的除阿兰答尔、脱里赤等外,还有窝阔台后王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察哈台后王阿鲁忽,旭烈兀子出木哈赤等。
公元1260年冬,忽必烈亲征和林。阿里不哥闻讯后不敢抵抗,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仁游南),忽必烈占领和林,命亦孙哥驻守,自回开平。公元1261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装愿意归顺,却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占领和林,并南下骚扰,被忽必烈击败。由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支持他的诸王纷纷向忽必烈投降,加上连年饥荒,阿里不哥不得不于公元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漠北和中原地区重新恢复统一。忽必烈取消和林为蒙古国的都城,改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忽必烈夺取汗位的胜利,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汉法派战胜了守旧派,这对于蒙古最后完成封建化来说具有决定意义。
●文天祥丹心一片
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围攻临安(今杭州),众多大臣建议投降,爱国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张士杰建议保护太皇太后、太后、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难,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奸相陈宜中逃跑后,谢太皇太后只好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议降。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面前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与之据理力争。伯颜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为我之劲敌,遂将其扣押。文天祥为人机警,有勇有谋,在押解途中逃脱,随后积极抗元。
临安失守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是为皇帝,重新恢复宋朝名号,他们把文天祥请到福州。那时文天祥已颇具影响力,一声号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响应。文天祥亲自领兵作战,与元军抗衡,取得了一些胜利。元军自侵宋以来,每每一战即胜。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败仗,气急败坏,便把他当作头号敌人。毕竟敌众我寡,相差悬殊。文天样战败,只好逃离赣州。
公元1278年,赵是病故,8岁的赵晶继位。陈宜中见大势已去,再次偷偷逃走。文天祥继续与元军周旋,无奈孤军难撑,最终被捕。
元军统帅认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想劝降他,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文天祥遂被软禁在军船上,押往燕京。路过零丁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岁参加进士考试,被录为第一名时的情景。当时,他勇敢地指摘时弊、慷慨陈词。在殿试时,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大宋要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侮。主考官和皇上当场将文天祥定为状元。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元军来犯,自己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且多次舍身救护幼主。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护卫幼主、光复江山呢?感慨惆怅之余,挥笔而就千古名作《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南宋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至此,统治近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而忠烈爱国的文天祥由于宁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后,被忽必烈下令杀害。但文天祥丹心一片的爱国情操却被后世人永远传颂,永存史册!
●忽必烈建国大元
忽必烈夺取了蒙古汗位后,颁布即位诏,建元中统。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后,蒙古一直用族名充作国名,称大蒙古国,未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年号为“中统”,依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征宋战争的顺利进行,实际上蒙古政权已成为效法中原地区汉族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特别是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将自己的王朝建成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
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取《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意思是向世人说明,自己所统治的国家中不只是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大蒙古国时期,和林(在今蒙古)为统治中心,忽必烈即位后,元朝的统治中心开始南移,远在漠北的和林不再适合作都城,忽必烈开始寻找新的建都地点。一开始,他以开平来取代和林,接着又迁往更理想的首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为中都。公元1272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将中都改称为大都,正式定为元朝首都。
忽必烈在位期间,主张“遵用汉法”,以汉族传统法制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和各项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注意兴修水利,以农桑为急务,还统一货币,疏浚运河,设立驿站,开拓漕运。他强化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对西藏直接管辖,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发展。
●世界最大的国家
在我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大元王朝都是最大的国家。元朝在中央直辖的领地之外,还有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联,因而同奉人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钦察汗国实际上有两个:西钦察汗国和东钦察汗国。东西两个钦察汗国加在一起,是四个汗国中幅员最广的一个。西钦察汗国由铁木真的孙子、术赤次子、西征统帅拔都建于公元1242年,其版图相当于前苏联的欧洲领土,再加上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及今天属于波兰的加利西亚。由于拔都的大帐使用金顶,因此在欧洲史书中,钦察汗国也被称作“金帐汗国”。西钦察汗国曾经盛极一时,到公元1357年后,则开始走向衰落,其内部篡弑相寻、小汗林立,最终于公元1480年被俄罗斯的伊凡三世所灭。东钦察汗国的创立者是术赤的长子斡儿达,其封地是拔都让给他的。东有花刺子模旧壤——锡尔河与阿姆河的上游,北有“林中的百姓”,西与西钦察汗国为邻,南与察合台汗国为邻。东钦察汗国在第十一汗托克塔米失在位时,于公元1381年吞并了察合台汗国的西半部。最后内部分裂,他于公元1405年死在西伯利亚。他死后20年,东钦察汗国消亡。
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一部分位于今中国境内,距离元朝本土较近。两汗国曾公开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与元朝为敌。直到14世纪时,察合台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才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窝阔台汗国是四个汗国中幅员最小、历史最短的一个。其领地包括今蒙古的西部与新疆的北部,以及额尔齐斯河、额敏河和亦列河(今伊犁河)三条河流的下游。窝阔台之子海都公开反叛元朝廷,窝阔台汗国的历史也仅及于海都之子察八儿。
察合台汗国的领地较窝阔台汗国要大,历史也要长。当察合台受封的时候,其国的封地东及亦列河,西及锡尔河,南及阿姆河,而以垂河流域位于核心。14世纪,察合台汗国的第十位君主笃哇在位时,窝阔台汗国旧壤的大部分划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前后有过30位君主,其中两位并非察合台的后裔,而是窝阔台的后裔。察合台汗国第十位君主笃哇很会打仗,始终站在海都的一边和忽必烈为敌。元朝直到成宗铁木耳在位时,他才约了海都的儿子察八儿一起归顺了中央,归顺不久又与察八儿失和,将窝阔台汗国完全吞并了去。
伊利汗国的建立者是拖雷之子旭烈兀,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关系也较其他汗国更为密切。其版图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的一部分,还有今日属于土耳其的小阿美尼亚。旭烈兀于1252年打下巴格达,后又一度占领叙利亚的阿勒颇与大马士革。元朝与伊利汗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在合赞汗统治时期,为争取当地领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废除“大汗”称号而改称“素丹”,加速了当地蒙古人的伊斯兰化进程。
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哈台汗国四大汗国是元朝皇帝的藩属,他们与元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使节往来频繁,东西驻路畅通,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大元帝国疆域最大时几乎囊括了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领土,说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一点也不为过!
●马可·波罗游中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由于帝国的势力范围波及到了亚欧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当时的欧洲小国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一时期的东西贸易往来畅通无阻,十分频繁。许多西方商人往来其间,有的不仅受到了元王朝的礼遇,而且还得到了不同的官职,成为元帝国的臣子,马可·波罗就是其中的一位。
公元1269年,马可·波罗15岁,常年从事商业活动的父亲和叔叔带着香料、珠宝和元世祖忽必烈写给教皇的信,从东方的中国回到了故里威尼斯。他们把如何到了东方的中国,如何见到了中国的忽必烈皇帝和中国绮丽的自然景观、浓郁的风土人情都讲给了马可,波罗听。父亲和叔叔这段神奇的经历,让马可·波罗惊羡不已,同时也使他对神奇的东方产生了憧憬,并决心成为一名商人去游历东方世界。
1271年,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上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开始了东方之旅。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然后,从霍尔木兹,改走陆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新疆。然后,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在今内蒙古,元朝的陪都)。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4个寒暑。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皇帝介绍了马可·波罗。忽必烈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今北京)。后来,又留他们在元朝担任了官职。
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掌握了朝廷的礼仪。他借奉皇帝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流连忘返。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到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进行汇报。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忽必烈提出回国的请求。忽必烈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24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整理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产生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欧洲广泛流传后,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同时也使这位颇负盛名的旅行家获得了自由。
●元朝建帝师制度
元朝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僧官制度,即帝师制度。窝阔台统治时期,蒙古皇室已对藏传佛教各教派有所了解。公元1247年,阔端写信邀请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至凉州相见,萨班之侄八思巴随伯父同往。不久,西藏地方僧俗势力在萨班的号召下归顺蒙古皇室,萨迦派因而独受倚重。
公元1253年,忽必烈闻八思巴之名,召置左右,从受佛戒。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同年,设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封自幼生长于蒙古宫廷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命其领总制院事。公元1269年,八思巴献其所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忽必烈将其颁行全国。次年,升八思巴号为“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从此,帝师一职的设置终元朝之世而未改。帝师是位高权重的职位,自八思巴之后嗣帝师者,例领宣政院事,秩从一品,赐玉印。忽必烈以后历代元朝皇帝即位,皆从帝师受佛戒。即位之后,要专门对帝师“降诏褒护”〔其诏书络珍珠为字,被称作“珠诏”。平日百官上朝,排班列队,皇帝座旁为帝师设有专座。帝师的号令被称作法旨,通行于全国各地佛寺。皇帝对藏族地区发布的诏书,例由帝师副署。帝师出行,皇帝往往派大臣迎送,甚至以皇帝的半副仪仗为其开路导行。帝师生前备受尊崇,死后也享尽哀荣。
帝师既受到元帝的尊崇,也对元帝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职责。帝师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作为宣政院最高负责人,帝师负责向皇帝举荐该院“居第二者”的宣政院?使及以下各级官员。全国藏族地区所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的高级官员,如宣慰都使元帅、元帅、万户等,须经帝师或宣政院提名,而后由皇帝任命。元朝以萨迦本钦统领卫藏13万户,对本钦的任免也要根据帝师的提名。此外,帝师作为皇帝在佛教方面的老师,要负责向皇帝传授佛法、授戒,为皇帝举行灌顶仪式,还要为后妃、皇子等皇室成员授戒。帝师统领天下僧尼,主管全国佛教事务,要遵照皇帝的旨意主持佛事、弘扬佛教,为在位皇帝祈寿延年,为已故皇帝资祈冥福,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因帝师承担如此重任,故不可或缺。凡遇帝师因故暂离京师,皇帝即另委一人担任此职。如公元1276年,八思巴奉旨返藏,忽必烈即委任他的弟弟仁钦坚赞接任帝师。元顺帝时的最后一任帝师喃加巴藏卜,于公元1372年以元朝高级藏族官员的身份归降明朝,公元1372年被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向洪武帝朱元璋举荐过百余人,全是元代官员。到了明清两朝,帝师一职被废止。
●元太子真金之死
公元1283年,忽必烈册封比他小好多岁的南必为皇后。老夫少妻,忽必烈渐渐感觉有些体力不支,于是依赖皇后干预朝政,这引起诸多大臣的不满。一位不要命的大臣竟然上书忽必烈,希望他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真金。尽管御史台都事玉昔贴木儿和中书右丞相安童商量将奏本压下,但此事到底让忽必烈知道了。忽必烈闻之大怒,立刻将那个大臣革职查办,但他却没有难为安童和玉昔贴木儿。
回到后宫,忽必烈思忖良久,下令召太子进宫。太子真金早就知道有人上书要父皇禅位给自己的事。他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十分忠君,从未起过非份之想,一听说此事,就已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后来竟吓出病来。此时父皇召他入宫,他明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进宫了。
看到眼前这个一表人才,随自己南征北战的爱子,忽必烈不知是一时冲动,还是出于真心,竟对真金说:“真金,父王己经老了,有些体力不支,今后就将这皇位禅让给你,如何?”真金一听,双腿一软,跪在忽必烈面前,颤声说:“儿臣不敢有非份之想。”“哎!”忽必烈不等他说完就插话道,“这怎么能算非份之想啊,这位子早晚还不是你的?我还能把它带到棺材里去?”“儿臣从未这样想过,求父皇开恩,废掉儿臣这个太子吧?”真金听了忽必烈的话,更加大惊失色,口不择言,竟请求忽必烈废去自己这个太子的头衔。忽必烈见他如此,良久,叹了口气,摇摇头道:“你去吧。”
真金回到家里,怎么想,怎么觉得父王的意思是让自己死。真金有了这个想法,再加上他心病加重,久治不愈,最后竟真死了。紧跟着,右丞相安童也死了。忽必烈痛失爱子,身边又少了安童这样的得力助手,非常苦闷,又加上已是7s岁高龄,身体每况愈下。
●忽必烈平叛乃颜
乃颜是铁木真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玄孙,其封地为今大兴安岭及嫩江、松花江流域,大约占东道诸王封地的一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北的控制,公元1286年,忽必烈将山北辽东道宣慰司改为东京行省,引起东道诸王的不安。于是,乃颜主动与西北叛王海都联络,海都答应相助。
公元1287年年初,忽必烈觉察到乃颜谋反的征兆,下令向东北调兵,任命丞相伯颜镇守和林,切断东、西道诸王的联络。二月,任命诸王彻里帖木儿节制东北诸军,做好平叛的准备。四月,乃颜发动叛乱,诸王纳牙等人纷纷准备响应。忽必烈心中十分忧虑。侍卫阿沙不花自告奋勇去说服诸王不要造反,得到忽必烈批准。阿沙不花北上晋见纳牙,骗他说:“诸位大王准备响应乃颜,现在乃颜已经派使节向朝廷投诚了。大王一起兵,定会成为独自与皇上对抗的罪魁祸首。与其如此,不如请大王亲自去见皇上,以表明心迹。”纳牙听信阿沙不花之言,未参加叛乱,大大削弱了乃颜的势力。
在离间了乃颜为首的同盟之后,忽必烈决心亲征。六月初三,忽必烈率大军到达撒儿都鲁(在今内蒙古)。乃颜部将塔不带、金风奴率兵6万来攻,直逼忽必烈的大帐。司农卿铁哥说:“敌众我寡,应该以疑兵计退敌。”于是,忽必烈命人打开伞盖等陈设,端坐在胡床上喝酒。塔不带见忽必烈如此镇静,以为其身后必有大军,于是按兵不动,扎营坚守。当天夜晚,元军中的汉军将领李庭自告奋勇率壮士千人,携带火炮夜袭敌营。叛军惊恐不安,天一亮就撤走了。元将博罗欢率兵追击,进至哈刺河(在今内蒙古)。乃颜派哈丹(铁木真弟合赤温之孙)率万骑来攻,被玉哇失的元阿速军击退。元军直追至不里古都伯塔哈(在今内蒙古)。同月十六日,忽必烈亲率大军到达失列门林(亦称潢河,今西辽河),与乃颜主力相遇。乃颜军号称10万,以车辆环卫为营。元军以步兵、骑兵相结合,冲击敌阵。激战半日,大破叛军,生擒乃颜。忽必烈下令将乃颜处死,以傲效尤。
乃颜被处死后,一部分叛乱之王仍然不投降,同年七月,乃颜的同党失都儿进攻咸平(今辽宁开原北)。忽必烈命辽东宣慰使塔出协助皇子爱牙赤平叛。元军先后在建州、辽水等地与叛军激战。塔出两次中箭,仍带伤指挥作战,并在混战中击毙叛军大将帖古歹。叛军溃逃,元军一直追到金山(在今内蒙古)。忽必烈见东北战局已定,便留下大臣玉昔帖木儿辅佐皇孙铁穆耳剿灭残余的叛军,自己于八月班师回朝。残余叛军是以哈丹的都队为主。十月,元军在木骨不刺(在今黑龙江)大破哈丹,大伤其元气。同时,重建了辽阳行省,来加强对东北的治理。公元1292年,元军在鸭绿江畔杀了哈丹的儿子,不久,哈丹自杀。至此,东北的叛乱也被平息了下去。
●元仁宗尊儒改制
元武宗海山即位之初,便册立同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从而将其皇储地位确定下来。公元1311年年初,年仅31岁的海山于玉德殿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顺理成章地以监国者身份总揽朝政,等候即位登基。爱育黎拔力八达早就对吏弊深恶痛绝,主张以儒学“治天下”,“振纪纲,重名器”,来不及等到登上皇帝宝座,便开始他的亲政活动。他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首先铲除了武宗朝尚书省“蠢国乱政”的主要势力,并且组建起自己的施政班子,着手清理被武宗朝搞乱的措施和机构。爱育黎?拔力八达完成了这一系列步骤后,于同年三月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元仁宗。仁宗即位后努力改变武宗施政时的混乱局面。他本人亦精通儒术,在持政期间大力推行科举,任用儒家学派的高明人士为朝中大臣,很有儒家风范。他再尊儒术的做法受到儒臣和后世史家的高度赞扬,故《元史》中称赞他:“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诚宪云。”
●南坡之变英宗死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一位比较积极推行“汉法”的皇帝,可他的母亲答己是一个认同旧法的女人。她与他的亲信铁木迭儿、失烈门等人勾结在一起,总想左右仁宗的政策。但仁宗已经羽毛丰满,身边有许多亲信大臣,答己对他无可奈何,便想办法控制皇太子。
本来,应该立元武宗海山的儿子和世瑓做皇太子。答己见和世瑓已长大成人,怕将来无法控制,仁宗的儿子硕德八刺才13岁,而且性格软弱,将来肯定能乖乖地听话,便劝仁宗立硕德八刺为皇太子。仁宗起初不同意,不愿违背跟哥哥立下的誓言。铁木迭儿很会蛊惑人心,他对仁宗说:“皇位是您夺得后让给海山的,如今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理直气壮的事儿,谁能反对呢?”仁宗便下诏立硕德八刺为太子,又封和世瑓为周王,派到云南去了。
仁宗在公元1320年去世了,17岁的硕德八刺继位,就是元英宗。仁宗去世后,答己马上就任命铁木迭儿当右丞相,将仁宗的亲信大臣杀的杀、撤职的撤职,好叫小皇帝乖乖地听话。可英宗这些年学了不少汉族文化,很想实行汉法来治理国家,并不愿意听他祖母的话。有一回,铁木迭儿的一个亲信犯了罪,铁木迭儿请答己去说情,可英宗说:“刑罚是列祖列宗定下来的,哪能随便更改!”答己见英宗不听话,便后悔不该让他当皇帝。过了几个月,答己的亲信失烈门与平章政事黑驴密谋发动政变,想推翻英宗。但这个秘密让英宗知道了,他迅速就派人逮捕了失烈门和黑驴等人,这才知道这一切全是答己指使的,英宗不愿追查,只是把失烈门等人处死了。
英宗见自己的地位很危险,便任命安童的孙子拜住做左丞相,支持他主管朝中大事,使铁木迭儿成了一个不管事儿的右丞相。就在双方矛盾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公元1322年秋天,铁木迭儿和答己先后都死了。这时,英宗便不容情了,下诏追查铁木迭儿的罪行,将他的儿子八里吉等人处死,将他的另一个儿子锁南罢官,并将他的家产全部没收。可拜住等人却没有处死铁失,他是掌管禁卫军的军官,是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一心想找机会杀死英宗为义父报仇。早在公元1322年夏天,英宗正在上都避暑,忽然觉得心神不安,便要做佛事。拜住说:“现在国家钱财不足,还是不要办吧。”那些受铁失收买的喇嘛却一个劲儿怂恿英宗做,还劝英宗实行大赦。拜住听了十分生气,说:“你们只想捞钱财还不知足,还要包庇罪犯!”铁失和他的亲信听到后,以为拜住还要追究他们的罪行,便决定发动政变。
这年八月初五,英宗自上都返回大都,行至南坡时,就歇了下来。这天夜里,铁失安排他的亲信站岗,自己与锁南等16人闯入英宗和拜住的大帐。拜住听到外边有动静,便出来察看是怎么回事。拜住一看铁失他们全拿着明晃晃的大刀,便大吼一声:“大胆!你们想做什么?”话音还没有落下,拜住便被铁失的弟弟一刀杀死。此刻,英宗听到拜住的喊声,正要披衣下床,铁失冲进来,将英宗一刀砍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坡之变”。
铁失等人杀死拜住和英宗,便拥立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做皇帝。也孙铁木儿见铁失得手,也便不说什么,当了皇帝,他就是元泰定帝。
●三帝纷争天下乱
南坡之变后,元朝诸王迎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尔为帝,即元泰定帝。泰定帝以前丞相拜住之子答儿麻失里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彻里哈为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并将远徙诸王统统召回。接着,立八八罕氏为皇后,皇子阿刺吉八为皇太子,封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怀王。次年,命怀王居于建康(今南京),并遣使赴北边周王和世瓎处,以谋和解。年底,和世瓎遣使进贡,恢复了关系。
公元1328年春天,泰定帝在打猎时患病。这时,武宗旧臣、握有兵权的枢密院同知燕铁木儿与诸王满都等密谋政变,拥立武宗后裔。倒刺沙等为防止武宗一系重登帝位,将怀王自建康迁往江陵。三月二十五,泰定帝自大都赴上都,倒刺沙、满都等扈从。燕铁木儿随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留守京师。七月初十,泰定帝死于上都。倒刺沙、梁王王禅、辽王脱脱等执政。燕铁木儿与阿刺忒纳失里在大都秘密召集武士,准备政变。
八月初四黎明,百官集于兴圣宫。燕铁木儿率阿刺铁木儿、索伦赤等17人手持兵刃,大呼立武宗之子为帝,有不从者斩。当场扣押中书平章乌伯都刺、伯颜察儿等人。然后,占领内廷,查封仓库,收缴印信,召集百官入朝听命。任命前湖广行省左丞相别不花为中书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为中书平章,前湖广行省右丞带还为中书左承,前陕西行省参政王不怜吉台为枢密副使,与中书右丞赵世延、同金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翰林学士承旨亦列赤、通政院使寒食分典机务,调兵守卫京师及附近关口。同日,燕铁木儿派遣前河南行省参政明里董阿、前宣政使答里麻失里赴江陵迎怀王入京,密谕河南行省平章伯颜派兵护送。八月初五,发钞赏赐宿卫京师的军士,开始在居庸关、卢儿岭、白马甸、泰和岭、迁民镇等地布防。八月初七,再派使节撒里不花等南迎怀王,同时放出话说怀王已至京郊,以安民心。八月初九,明里董阿到达汴梁(今开封),将京师情况告诉伯颜。伯颜也是武宗旧臣,当即表示全力支持。他扣押了持反对态度的官员,调兵遣将,征集粮草,派勇士5000人先行迎接怀王,自己率大军随后接应。不日,明里董阿等到达江陵,偕怀王图帖睦尔启程进京。八月十八,怀王因陕西官员反对政变,传令伯颜兵屯渣关。次日,在上都的诸王秃满等人图谋响应大都政变,事泄被杀。八月二十二,在上都的阿建卫指挥使脱脱木儿率部投奔大都,燕铁木儿命其守卫在北口。次日,上都诸王及执政大臣分兵进攻大都,两个统治集团终于兵戎相见。
九月初一,倒刺沙在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为帝,改元天顺。九月十三,在燕铁木儿等人一再请求下,图帖睦尔在大都即位,是为文宗。文宗登基时表示自己即位只是为了安定人心军心,一俟周王到京立即让位。随后,上都派和大都派展开了激战。
十月十三,齐王月鲁帖木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等率兵围困上都。倒刺沙等奉皇帝印玺出降,梁王王禅逃走,辽王脱脱被杀,天顺帝不知所终。上都派已群龙无首,各路上都军已成强弩之末。文宗、燕铁木儿在击败上都军的同时,派遣使节北迎周王。于是,周王和世獭自北边南还。
公元1329年年初,撒迪等人奉文宗之命劝进。正月二十八,和世瓎即位和宁之北,是为明宗。三月初四,文宗派中书右丞相燕铁木儿捧皇家印玺赴明宗行宫。不久,燕铁木儿到达明宗行宫。明宗下诏大都所封一切官爵照旧。三月十二,举兵造反的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投降,原上都一派的残余势力全部被消灭。紧接着,明宗派彻彻都等为使节赴大都,立文宗为皇太子。彻彻都等到达京师后,图帖睦尔接受了皇太子之位,并于次月启程北迎明宗。八月初一,图帖睦尔到达明宗行宫所在地王忽察都,明宗大宴太子、诸王及大臣。八月初六,明宗被燕铁木儿毒死。燕铁木儿奉太子还上都,这样,文宗图帖睦尔便再次即位上都。至此,三帝纷争才告终。
三帝纷争事件充分表现出了元统治集团内部贵族为争夺帝权斗争的激烈程度,元朝社会动荡由此可见一斑。
●元修宋辽金三史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便曾诏令修《宋》《辽》《金》三史。然而,长时间以来,修史都停留在议论阶段。议论的焦点是宋、辽、金三朝究竟谁是正统。有人主张以宋为正统,立为帝纪,以辽、金为窃据,当人载记;有人主张以辽、北宋、金为北史,南宋为南史。汉人主张以宋为正统,蒙古人起至漠北,对此当然不能接受。这样,三史的修编工作就耽搁了起来。
公元1343年,元朝重开史局,宋、辽、金皆定为正统,各为一史,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命丞相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等为总裁官。编写时,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后由总裁宫笔削定稿。公元1344年《辽史》《金史》先成,次年《宋史》修成。
宋代的史官制度最为完备,有史馆修纪传体的《国史》,有实录院修编年体的《实录》,有文件汇编的《会要》,还有记皇帝宗室支派的《玉牒》,内有皇帝流水账的《起居注》,外有宰相府的《时政记》,每一类史料都体系完备、堆积如山,修一部完备的宋史应不为难事。数士人风骚,论诗文雅致,宋朝都可首屈一指,宋代出现许多优秀的历史著作,宋人以进史馆修史为荣。然而,《宋史》却修得差错百出,后人称为二十五史中最差的一部。这个罪状主要记在元人头上。
《宋史》496卷,为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大者,上起公元960年,下至公元1279年,记载了两宋320年的历史,详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但这样一部巨作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写成,只能尽量利用宋代已有的史学成果,修史过于仓促,不及仔细考证研究,所以错误不少,不仅有许多记事的错误,甚至编次棍乱,出现一人两传、一文数见、次序颠倒等低级错误。因此,历代对《宋史》的批评是最多的。
《辽史》116卷也写得比较粗疏,但135卷的《金史》却获得了最佳官修正史之美誉。金国不如辽,而其风俗迥异。破辽后,金诸王子皆学汉语,学契丹文,能文能武的宗室很多。金朝的史官制度也十分完备,修有国史、日历、起居注、实录等。金实录也颇为详明。金亡时,元将张柔攻下汴京,“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才子元好问听说实录在张柔家,曾打算到张家当仆人,以读实录撰国史,后来被朋友劝阻而止。当时,金左右司郎中王鹤将被杀,张柔听说他很有才,便将他救下,车载回家。因而,王鹗得遍观金实录与辽史。在元世祖时,王鹗当上翰林学士承旨,兼领国史院。王鹗曾上疏请修辽金史,拟有修金史大纲,并亲笔撰史,已初具规模,但未及刊印。元末修成的《金史》便主要抄自王鹗旧稿及元好问等所作野史,因而短短一年,却成佳作。清代大文学家赵翼说:“是书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史》《辽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