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第六辑 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

第六辑 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1 / 1)

●周平王东迁洛邑

幽王被杀后,原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申侯约请犬戎进京攻杀幽王,迎立故太子宜臼即天子之位,故犬戎自以为杀幽王、斩伯服立了不世之功。他们在镐京休兵多日,不肯离去,并怂恿兵将大肆劫掠,乃至众诸侯兵到,驱之返兵,却又烧毁宫室,并把周室府库洗劫一空。随后,又经常侵扰周疆,占领岐丰之地,渐渐逼进镐京。

平王登城眺望,见宫室残破,城内满目狼籍,而府库已空,无力建造宫室,又怕犬戎兵早晚杀回来,心下便有弃城东迁之意。待至第二天,众大臣已站满朝堂,平王便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群臣意见不一,大多言迁者,都想避开犬戎的威胁,且新都早建,可不必修缮。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言镐京是阻隔犬戎向中原发展势力的屏障,弃之就等于拱手相让,且新都洛邑方圆不过600余里,比不上诸侯国,人口少,兵源不足,日后对诸侯难以控制。平王见众臣争执不下,只得以王命遍告诸臣及都城百姓,择期东迁。然而,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王室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而东迁之后的周王朝很快就像众臣所预料的那样,势力范围已远远小于镐京,更在多数诸侯国之下。从此,诸侯不听王命,甚至以兵力相要挟的现象时有发生。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

●郑庄公小霸天下

郑庄公一生战绩显著,在平定共叔段的叛乱之后,郑国国力不断增强。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又统军侵略陈国,俘获大批财物。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郑庄公声讨宋殇公不朝周桓王的罪过,打败宋国军队。同年,北戎出兵攻打郑国。郑庄公率兵抵御,将戎军全部歼灭,大获全胜。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秋天,周植王率周军及蔡、卫、陈等诸侯联军伐郑,郑庄公率郑军抵抗,双方于绪葛(今河南长葛)展开激战,周师大败。此战后,郑庄公因此名声大振,宋、卫等宿敌都来讲和。

周桓公十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后代史家称之为“郑庄小霸”。郑庄公在春秋纷争中脱颖而出,开了春秋五霸之先声。

●管鲍之交见真情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两人年轻时合伙做买卖。鲍叔牙富有,本钱出得多;管仲贫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后,管仲给自己分的多。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气,说管仲贪财。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管仲家里等着钱用,是我乐意多分给他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怎么能说他贪钱?”后来,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小白、纠是齐襄公的两个兄弟。

管仲领兵打仗,三战三败,三次逃跑,有人说管仲贪生怕死,但鲍叔牙为管仲分辩说:“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为的是母亲老了,又多病,不能不让自己活着去侍养她!”最能体现两人友谊之深的,是纠和小白的争位之战。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不幸死于内乱之中。纠和小白听到消息,都急着赶回齐国夺王位。管仲对纠说:“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了齐国,事情也就麻烦了,请公子允许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小白正往齐国赶。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挠。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不慌不忙地护送纠返回齐国。他哪里知道,他射中的只不过是小白的带钩罢了。待到纠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小白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下令杀死了纠。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加之齐桓公宽大为怀,不计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国政的重任。管仲感动地说:“在我为公子纠囚禁受辱的时候,鲍叔牙并不以为我无耻。生我者是我的父母,真正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后来,人们就用“管鲍之交”来形容友谊之深!

●齐桓公称霸中原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齐相后,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号召礼法并用。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改善和稳定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邻国的手段,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之年。此前,齐国曾几度与鲁国交战,但没有取得多少胜利,这使齐桓公与管仲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称霸于天下的,他们想到了利用周天子。

齐桓公首先与周室结亲,他迎娶周庄王之女共姬,向全国诸侯表明自己与周天子的亲近关系。在拉拢到周天子之后,齐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为口号,取得各国诸侯的支持。正好在这时,宋国发生了宋万之乱,齐桓公便召集诸侯于齐国的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他借用了周天子的名义,说是要与诸侯共同帮助宋国安定政局。但以鲁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却没把齐国提出的会盟当回事,齐桓公便以此杀鸡做猴,制服了鲁国。随后,齐桓公又软硬兼施,把卫国和郑国拉人同盟。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齐国的帮助下,原先国内政局很混乱的宋国和郑国实现了初步的稳定。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被各诸侯国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庆父乱鲁终自杀

庆父、叔牙、季友是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因均出自桓公,后人称为“三桓”。鲁庄公晚年,三桓为争夺君位而展开残酷的斗争。鲁庄公生病时,向叔牙询问谁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叔牙说庆父有才能,可以即位。季友为了让子般即位,便杀死了叔牙。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逝后,子般在季友支持下即位。此年冬,庆父派圉人荦在党氏家刺死子般,立庄公子开为君,即鲁闵公。

公元前660年秋,庆父指使鲁大夫卜齮杀闵公,欲自立,国人愤怒而反抗,迫使庆父逃奔莒国。流亡在外的季友得以返鲁,并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僖公。季友又以财货求莒国遣返庆父,并迫使庆父自杀。自此,鲁国内乱方告一段落。

●管仲病榻言论相

由于过度操劳,管仲病倒了,齐桓公经常去看他。有一天,齐桓公去探望管仲,见管仲双目无神、病情危重,十分着急,握着管仲的手说:“你的病怎么还不见好转呢?万一你一病不起,我还能依靠谁呢?”当时,齐国贤臣宾须无、宁戚已经先后去世。管仲叹了口气说:“可惜宁戚死得早啊!”齐桓公问:“除了宁戚之外,就没有别人了吗?鲍叔牙这个人,你看怎么样?”齐桓公心想:鲍叔牙是元老重臣,功勋卓著,和管仲私交又好,且有恩于他,他肯定会同意。不料管仲却说:“鲍叔牙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让他做相,管理国政。因为他老是把别人的过错记在心里。‘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么行呢!”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问:“隰朋怎样?”管仲说:“隰朋为人很谦虚,遇事不耻下问,又能公而忘私,做相是可以的。”说完,却长长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只是隰朋年纪太大,恐怕活不了多久了。”齐桓公又问:“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十分严肃地对桓公说:“您就是不问,我也要讲的。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您千万不可信任亲近他们。”

齐桓公很奇怪,便问:“易牙为了让我品尝人肉的滋味,杀了自已的儿子,这说明他爱我超过了爱他的儿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管仲说:“对于自己的儿女,人们没有不倍加爱护的。易牙能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杀了,对您又会怎么样呢?”齐桓公又问:“那么竖刁不可信任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为了能侍候我,把自己都阉割了。他对我的忠心,不是超过了爱惜他自己的身体吗?”管仲说:“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的人,还能对您尽忠吗?”停了一会儿,齐桓公又问:“那么开方呢?他的父母死了都不回国去奔丧,他爱我超过了孝顺他的父母呢!”管仲语重心长地说:“开方放弃了为君的地位来侍候您,可见他的野心更超出易牙和竖刁。这个人更是不要重用他,否则会给国家带来祸乱。”

齐桓公听管仲说得有道理,便问:“为什么从前没听你说过呢?这三个人在我身边已经很久了。”管仲说:“河岸的大堤挡着,洪水就不会失控。我管理政事的时候好比大堤,总能控制着他们,不让他们为非作歹。现在大堤要垮了,水就要泛滥起来,您一定要当心啊!”齐桓公应许着点了点头。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管仲的建议被齐桓公采纳,任用隰朋作相。

●齐桓公饿死宫中

管仲刚刚死了一年,齐桓公就将管仲的遗言抛到了一边,重用了易牙、竖刁、开方。齐桓公有十几个儿子,他曾经与管仲商量立郑姬的儿子姜昭作为太子。卫共姬想要使自己所生的儿子无亏当上太子,通过易牙与竖刁暗中活动,终于使得齐桓公答应了立无亏作为太子。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无亏等五个公子相互争夺君位,易牙与竖刁则乘机作乱。他们堵塞了宫门,加高了墙,不许任何人进入王宫,桓公在宫里没有人照顾。有一个宫女翻墙来到了桓公的居室,桓公说他又饿又渴。宫女说易牙和竖刁堵住了宫门,拿不到任何吃喝的东西。桓公这才慨叹自己用错了人,死后也无颜去见管仲了。因此,用衣袖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不久饿死在了宫中。

桓公死后,五公子相互争夺君位,谁也不理会桓公的后事。植公的尸体开始腐烂生蛆,蛆还爬出了房门。直到他死后的第67天,易牙与竖刁才扶立无亏为国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国,无亏才将桓公的尸体装入棺材之中,等待厚葬。第二年,宋襄公帮助公子昭返国并且登位,是为孝公。同年的8月,在齐孝公的主持之下,才正式安葬了齐桓公。

●五羖大夫百里奚

晋国灭了虞国后,俘获了大量的俘虏,其中就有百里奚,有的人就把他推荐给晋献公。晋献公就派了一个大臣去说服百里奚,让他出来做官,但遭到了拒绝。

这时候,秦穆公为了向晋国求好,就向晋献公的女儿伯姬求婚,后人说的秦晋之好就来源于此。晋献公答应了这门婚事,他觉得从虞国俘虏来的百里奚不愿意归降,也就把他当做陪嫁品给了秦国。

百里奚在娶亲的路上,趁着人们不注意,就悄悄地跑了。他当时年纪已经不小,就这样翻山越岭跑到了宛城这个地方。宛城属于楚国,百里奚被楚国人抓住,以为他是个奸细,就带到楚国国都,关了起来。

秦穆公娶了伯姬当然很高兴,在查点陪嫁品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个人,这就是百里奚。秦穆公也不在意,但秦国有人知道百里奚的情况,就说:“这个陪嫁的人,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为人讲究仁义道德,并且有治国安邦的良策。”

秦穆公一心要称霸诸侯,四方求贤,听闻百里奚是人才,就派人打听他的下落。后来知道百里奚在楚国当奴隶,秦穆公当下就让人用重金去将他赎回。有个大臣进言道:“要是用重金去赎他,可能反而失去了他。楚国把他当奴隶,是没有发现他的价值。用重金换回一个奴隶,就告诉他们百里奚是个了不起的人,楚王还会放他吗?”秦穆公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另想了一套办法。

秦穆公派了一个大臣到楚国,对楚国人说:“我家君王派我来,是因为有一个叫百里奚的人在你们这里,他原是晋国给我们的陪嫁的人,我们愿意用五张羊皮换回他。”楚国人就答应了。

一路上,秦国人还是以奴隶的待遇对待百里奚,把他放在囚车里。一到了秦国,马上就将百里奚放出来,让他坐上大车,给他穿上大夫的衣服,秦穆公还派人专程去迎接他。

百里奚来到秦官,被作为上宾相待,秦穆公亲自接见他,拜他为大夫,而且请教他治国的道理。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有什么治国的良方。”秦穆公说:“虞国的灭亡不是你的责任,是他们不能重用你。”

秦穆公最后用诚恳的态度感动了百里奚,百里奚就答应帮助他。他们俩在一起谈了三天三夜,秦穆公高兴极了,就把国家的大事交给了百里奚,封他为“五投大夫”(也就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大夫)来纪念得到他这件事。百里奚在后来的秦国争霸事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重耳逃难终返国

晋献公宠妃骊姬是个歹毒的女人,她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后,又在献公面前说他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的坏话。重耳和夷吾害怕遭到和申生同样的下场,就逃到了各自的封地。年老昏庸的献公听信了骊姬的话,以为他俩要谋反,就派人前去追杀。

重耳逃到了翟国。不久献公病重,临终前立了骊姬的儿子奚齐为王。大臣们不服,献公一死,奚齐就为大夫里克所杀。大夫苟息在骊姬暗中指使下,又立了骊姬另一个儿子悼子为王。结果,苟息和悼子又被里克杀了,晋国陷入一片混乱。国中无主,大臣们把逃亡在外的夷吾请回晋国,立他为王,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执政后,怕重耳与自己争位,就派刺客去翟国刺杀他。重耳避难于翟国,身边有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五位贤士相随。他在翟国住了十二年,已娶妻安家。当发现惠公要害自己时,已经四十多岁的重耳只得与妻子作别,带着从人离开了翟国。

重耳一行来到卫国,卫国君主并没有接待他。一行人走到一个叫五鹿(今河南濮阳)的地方时,饿得眼冒金星,就向在田边吃饭的几位农夫乞讨。农夫们没好气地说:“我们哪有吃的连野菜也吃不饱。”顺手给了他们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扬鞭欲打。赵衰劝阻说:“不要打,您不觉得这是好兆头吗?泥土代表土地,预示着上天要把土地赐给您。”重耳苦笑了一下,忍气继续赶路。

重耳一行来到齐国。齐桓公盛情接待了他,送给他20乘马,还把同宗的一位姑娘许配给他。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重耳的几位随从都劝他离开齐国,可重耳一点都没有要走的意思。

一天,赵衰、狐偃等在一棵桑树下商量,怎样能使他们的主人改变主意,被正在采桑叶的姜氏侍女听到了,回去后告诉了姜氏。姜氏深明大义,劝说重耳应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图个人安逸。重耳却表示他哪里也不想去了。姜氏只好和赵衰商议,用酒把重耳灌醉了,然后把他抬到车上,连夜出城。第二天清晨,重耳酒醒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重耳一行先后流亡至曹、宋、郑等国,最后来到楚国。楚成王非常器重重耳,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接待了他。后来,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重耳决定到秦国去,成王为他饯行,还送了许多东西给他。

公元前636年,晋惠公去世了。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流亡19年、已62岁的重耳回到祖国,当上了君主,是为晋文公。

●中原霸主晋文公

晋在春秋初年比较弱小,其疆域仅包括今晋南和汾、侩流域一带,都城在翼(今山西冀城)。献公时,晋灭了耿(在今山西)、霍(在今山西)、魏(在今山西)三个小国,接着又灭了貌、虞两国,晋国疆土从黄河北岸延伸到黄河以南。献公死,诸子因争位而酿成内乱。相继在位的是碌碌无能的惠公和怀公,故一直受制于秦。晋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的援助下回国继位,是为有名的晋文公。他备尝“险阻艰难”,即位后发奋图强,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并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经过一年的发展,初登君位的晋文公开始了他的称描中原的大业。当时,晋国内,晋惠公的无能使作为大国的晋国默默无闻,而新君的继位,立刻激发了晋国人的希望,举国上下空前团结有力;晋国外,齐桓公的霸业已经结束,周天子被王子带通迫到了外地,天下群龙无首,争执骤增,而狄人和楚国则乘机侵扰和图谋中原。这与齐桓公称霸之前相似,中原各国又面临着由谁来完成“尊王攘夷”的使命。这时,晋国率先解决了王室的政治矛盾,杀了王子带,让周襄王复国,完成了“尊王”的任务。

公元前634年,齐孝公为了当上霸主,挑起了中原各国的征战。楚国乘机介入,率各国攻击齐国及其盟国宋国。宋国眼看支持不住了,只好向晋国求援。而此时的晋国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改革,正想找个像样的理由进军中原。于是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联合齐、秦两国救宋,决心与楚国争霸中原。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令晋军“退避三舍”,占据了有利位置。随后,晋大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在今河南),并得到周王的策命。这年冬天,晋又会诸侯于温(在今河南),周王也被召赴会,晋文公继齐桓公成为了中原霸主。

●城濮战退避三舍

晋文公安定了周王室后,又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将成得臣统率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形势危急。于是,公元前632年春,晋文公扩充了军队,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并首先攻占了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君主。

攻下曹国和卫国后,晋文公以为楚国会放弃攻宋而来救援曹、卫两国,但楚国却无动于衷,依然围住宋国国都商丘。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国交战,听到晋文公亲自率军出战,他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成得臣志在必得,不肯半途而废,他认为宋国迟早都能攻下来。成得臣先派人去通知晋军,要求他们把曹、卫两国国君放回来。晋文公决定将计就计,暗地告诉曹、卫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国君之位,但他们两国必须先同楚国断绝一切往来。曹、卫两国国君同意了。

成得臣本想救曹、卫两国,不料他们竟和晋国串通一气,而与楚国断绝了关系。他立即调动全军向晋军逼进。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马上命令晋军后撤。军中将士感到纳闷,忙问其中缘由。大臣狐偃向大家解释道:“当年文公流亡时,楚成王曾帮助过他,文公也在楚成王面前答应过:如果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定会‘退避三舍’。现在我军后撤九十里,是为了履行当时文公的许诺,也算是对楚成王的报答。如果文公食言,那么我们就理亏了,而且楚军就会士气大振。现在我军‘退避三舍’,楚军如果仍步步紧逼,得寸进尺,那就是他们的过失了,我们也就掌握了主动,有充足的理由同他们交战了。”

晋军一口气撤到卫国境内的城淮,并在这里安营扎寨,列好了阵势。公元前632年4月,城濮之战开始了。是役,晋军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楚军,成得臣在几员战将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突出重围。晋文公见楚军大败,便下令不再追杀。成得臣见自己只剩下几名残兵败将,痛心疾首,自觉无颜再见楚成王,拔剑自刎。

城濮一仗,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俘获楚军战车百辆,士兵千余人,还有大量粮草,给楚国以沉重的打击。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国地处渭水流域,于西戎、北狄之间。周宣王时封秦仲为大夫,秦仲在攻伐戎、狄的战争中战死;其子庄公继续攻伐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睡大夫”。西周灭亡,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占据了以岐、沣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势力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一百多年,到秦穆公时,秦国发展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秦穆公的霸业得益于善用人才,招来许多贤人为他辅佐政事,如当时著名的政治家百里奚协助秦穆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秦国国力渐强。在晋称霸时,秦也很想向东发展自己的势力。秦晋骰之战后,秦向东扩张的道路被晋所阻。于是,秦穆公采用谋臣由余的计谋转而向西发展。

在由余的指点之下,秦国对戎人的山川地理、民情风俗了如指掌。于是,秦国开始了对戎人的大规模征伐。短短一年里,秦国共消灭了戎人的十二个大的部落,开拓疆土千余里,终于在西方称霸。

●一飞冲天楚庄王

秦穆公称霸的同时,位于南方的楚国迅速发展其势力,乘机灭掉了周边一些小国。但楚庄王登上楚国国君宝座后,却不理朝政,每天只知田猎消遣,回到宫中就与宫女日夜饮酒作乐,他还颁布一道禁令:有敢谏者,死无赦!这样过了三年。

有一天,大夫伍举求见楚庄王,庄王问道:“你是来喝酒、听音乐呢,还是有话要对我说?”伍举答道:“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是来给您说隐语解闷的。”伍举说:“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动。大王,请您猜猜是什么鸟。”庄公略一沉思,道:“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高兴地退了出去。

又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如故。大夫苏从又去进谏。楚庄王下令解散乐队,遣散舞女,每天临政。他杀掉了几百名恶吏,任用了几百位贤人,楚国出现了政治清明、国势强盛的局面。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派兵降服了陈国;次年,又攻打郑国。陈、郑一向都受晋的保护,晋景公就以荀林父为大将,先毅为副将,率兵救郑。

楚庄王在率军攻下郑国后,本想饮马黄河,班师回朝。听到晋军渡河的消息,也就摆开了交战阵势。令尹孙叔敖对楚庄王道:“我们不妨先派人议和,若议和不成,再开战不迟。到时候,理屈的是晋国。”庄王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蔡鸠居出使晋军。荀林父表示接受议和,可是先縠却大加反对。

蔡鸠居回到楚营,向庄王报告了出使的经过。庄王觉得可利用晋军将领的矛盾,于是,再次派人去晋军议和,并约定了议和日期。这时,晋将魏绮、赵旃请求去楚营谈判,荀林父同意了,谁知他们却违背军令,擅自向楚挑战,结果被楚军打败。追赶魏、赵二将的楚军在郊(今河南郑州东)遭遇晋军。荀林父本没有同楚军作战的准备,见楚军全线出击,惊慌失措,竟然下令:“先渡过黄河者有赏。”结果晋军纷纷抢着上船渡河,被楚军杀死和淹死者不计其数。

邲之战是楚国称霸的转折点,战后,楚国声威大震,许多小国依附楚国。曾经三年不飞的楚庄王,终于一飞冲天,成了新的霸主。

●孙武杀妃练女兵

吴王阖闾在位的时期,为了使吴国能称霸诸侯,到处网罗人才,伍子胥就向他推荐了齐国人孙武。于是,吴王急忙派人寻找这位奇人。一天,在一间破屋中将隐居的孙武找到了。

孙武来到都城,先向吴王献上自己撰写的《孙子兵法》,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吴王。吴王废寝忘食,细心研读了好几天。看完后,他喜滋滋地对左右大臣们说:“我有此书,霸业岂有不成之理?”

一天,吴王突然对孙武说:“你的兵法确是前所未见的,但是不知道实用性如何。能不能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有点感性认识?”孙武道:“我写的兵书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当然可以用来练兵。”吴王于是下令挑选180名宫女准备练兵。原来,吴王把练兵既当作对孙武用兵方法的考验,又当作娱乐活动。这些美女平时都是娇声娇气的,看她们耍枪弄棒,岂不是非常有趣吗?

孙武将180名美女分成左右两队,吴王说:“要不要给她们设个队长?”孙武点头称是。吴王令人到宫中,赶快将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叫来,让她俩当队长。于是,孙武把10人分成一队,有一人站在旁边击鼓,鼓一响,她们就走;鼓一停,她们也就得停下。

训练开始,孙武喊令,一人击鼓,一队出列,但宫女们走得七扭八歪,宫女们大笑,吴王也在台上笑得直不起腰。孙武大喝一声:“停下!”可还有不少宫女停不下来,在揉着笑出眼泪的眼睛。孙武说:“治军要遵守军法,军法不严,则军不得治,我给你们约法三章,倘若再不听号令者,当以斩首论处。”这下宫女们不笑了。

孙武又传令开始,鼓又响了,一对对宫女出列,都能遵守孙武的号令,单单那两个队长嬉皮笑脸的。孙武正色道:“听令。”吴王的两个爱妃不但不听令,反而还纵声大笑,局势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宫女们都跟着笑了起来。孙武就命人将这两个队长推出去斩了。

吴王一看要斩自己的爱妃,大惊失色,慌忙走到孙武的面前求情,但孙武不为所动。吴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两个爱妃被推出去斩首。斩首完毕,孙武道:“以后谁再敢违反军令,就照此论罪。”

孙武命令两队的排头当队长,继续操练,宫女们一见吴王的爱妃已成刀下鬼,个个吓得花容失色,一下子如同变了另一个人。鼓声令左,便一齐向左;鼓声令右,便一齐向右。不管鼓声如何指令,宫女或进或退,或跪或起,全都合乎要求。

从此,吴王知道孙武真会用兵。后来,吴王任命孙武为将军,帮助自己成就了称霸中原的大业。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后人常把孙武称为“吴人”。

●吴王夫差让霸主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属于荆蛮,都城在姑苏(在今江苏);越属于越族,都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时,晋国曾联合吴国对付楚国,吴的国力也日益强大。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楚的亡臣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率军伐楚,楚军大败,吴军直人楚国都城郢。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于公元前494年伐越,并大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西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并愿意做吴国的附属国。

公元前487年,吴国在江北修建邗城(今江苏扬州),又开通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公元前482年,吴国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由于当时越王勾践趁机进攻吴国都城姑苏,夫差把霸主地位让给了晋定公后回师吴国。这件事就被称为“夫差让霸”。

●卧薪尝胆越吞吴

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传说是大禹的后代。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间得到消息,借机出兵大举攻越,吴、越两军大战于携李。吴军大败,吴王身受重伤,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临死前,阖间曾对夫差说过:“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夫差继位后,不忘父仇,一边整顿内政、操练兵马,一边扩充军备。他还指定一个人每天问他一遍:“夫差,你忘掉越王杀父之仇了吗?”他则大声应答:“深仇大恨,岂敢忘怀!”就这样,夫差励精图治,使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得知夫差准备征讨越国,就想先发制人,举兵灭吴。谋臣范莎、文种坚决反对。可勾践听不进去,带兵三万攻吴。夫差立即率领精兵良将进行反击,两军激战于太湖一带。越军大败,勾践带着残兵败将困守在会稽山上,被夫差率领的追兵团团包围。

勾践苦思冥想,也没有计策退兵,范蠡建议忍辱求和。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军营里拜见夫差求和。夫差本想同意,可伍子胥极力反对。勾践闻讯以为走投无路,就准备与夫差拼个你死我活。文种、范蠡认为应当另找出路,他们觉得夫差好色,他的权臣伯豁贪财,这是敌人的致命弱点,越国可以利用这些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于是,文种暗地里用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大夫伯嚭,然后再拜见夫差求和。伯嚭因收受美女、宝器在先,便也在一旁帮腔。夫差就答应了讲和,但他要求勾践和范蠡到吴国来服役。

勾践把一切国事都托付给文种,然后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夫差派人在阖间墓旁筑了一间简陋的石屋,将勾践夫妇、范蠡赶人屋中,让他们穿上罪衣罪裙,负责看坟养马。夫差有时还故意羞辱勾践,出游时让他牵马徒步跟随;回来时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侍奉。勾践只好忍气吞声,把仇恨深藏在心中。

吴王夫差很欣赏范兹的才干,打算重用他,可是范兹坚决不从,和勾践一起服役整整三年。

据传,有一次吴王夫差生病了。范蠡经过打探知道,这是一般疾病,于是:心生一计,让勾践去探视夫差,尝其粪便以测病因,以此取悦于夫差。勾践依计而施,夫差见勾践居然能尝粪测病,心里很高兴。不久,夫差的病果然好了,他感激勾践,立即释放他回国。

勾践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越国,决心发愤图强、报仇雪恨。回国后,勾践马上着手重建家园,让大夫文种负责内政,范兹负责外交,整治军队。自己则艰苦奋斗,率先垂范。

勾践担心自己忘掉了耻辱,便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挂一只苦胆,每次吃饭时都要先舔一舔苦胆,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振奋精神。而每当苦不可耐之时,他便高声大叫:“难道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以此激励、鞭策自己,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

十年里,勾践亲手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彩”,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对吴国仍忍辱屈从,年年贡献大量宝物。由于勾践卧薪尝胆,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越国一天天强盛起来。

这时的夫差却因当了霸主,愈发骄横跋扈,只顾自己享乐了。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于是他派人在苎罗山上找到一个叫西施的绝色美女。勾践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夫差见西施容貌出众、国色天香,宠爱至极,自己也愈加沉湎于酒色之中,对朝政不闻不问了。吴国渐渐衰落下去,伍子胥对此深感忧虑。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说他应先攻越,夫差不肯听,照样领兵攻打齐国,结果取胜而归。满朝文武齐声称贺,只有伍子胥一人泼冷水。这样一来,夫差很讨厌伍子胥,伯嚭在背后又进谗言,夫差终于怒不可遏,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知吴国大势已去,笑着对使者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取出来放在东城门口,让我看着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为太宰,接替伍子胥的职位。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鲁哀公、晋定公等人在黄池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国都里只剩一些老弱残兵。勾践乘机率领大军攻吴,夫差闻讯火速回国相救。但由于士兵疲于奔命,被越军杀得大败,夫差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与范兹商量后决定同意讲和,并退兵回国。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8年发动了灭亡吴国的战争。经过长达三年的相持时期,在公元前475年,越军对吴形成了包围之势,又经过两年之久的围困,夫差终于被逼自杀。

勾践灭了吴国后,杀了伯嚭这个无耻小人。此后,勾践带领大军渡过淮河,北进中原,迫使晋、齐等中原诸侯国家会盟于徐州,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写下了春秋争霸战争的最后一个篇章。

●兔死狗烹文种死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后来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范蠡走前,给文种留了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文种不信。

一天,勾践把文种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儿,你还不如跟着吴国的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看是不是能救了他们。”说完就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富可敌国陶朱公

范蠡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了吴国后,范兹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在一个夜晚,他带着家眷离开了祖国,来到了齐国。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他成了一个大富翁。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我挣钱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为“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传说他的财富足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收入,即所谓的“富可敌国”。后来,人们常以陶朱公来指代富翁。

范蠡一生三次迁移,他所到之处,一定有所作为,治国可以立奇功,理财可以致大富,他的德行及出色的处世能力赢得了后代无数人的赞颂。

●赵魏韩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中原大国晋国也日渐衰落。晋的权力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人说:“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作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智伯瑶就筑坝放水冲淹晋阳城。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张孟谈分析说:“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于是,韩、赵、魏三家全歼了智家军,智伯瑶也死于乱刀之下,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

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从此以后,韩、赵、魏与秦、楚、燕、齐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卫商鞅变法强秦

秦国为了成就霸业,在各国招募人才。秦孝公声称,要是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在魏国的商鞅听到这一情况,也前往秦国。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他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刑名之学感兴趣,当时在魏国做官。虽然魏国国君对他很好,但他感到魏国力量太薄弱,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商鞅到秦国是通过他人介绍而去的,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商鞅又去向孝公说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提不起兴致。但等商鞅第四次给秦孝公谈以仁义治理国家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被商鞅说动,决定推行商鞅的新法,实施变法。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几个部分:第一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第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励兵士杀敌立功,军队中的官位大小,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绩有多大。但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商鞅的努力,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秦国的力量大增,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重要的官职,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多个城池,最后将魏国的都城也攻下了。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巧个城市封给了他。商鞅原来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不久,商鞅被逼造反。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发兵攻打商鞅。最后,商鞅兵败被杀。商鞅死后,新法被废,秦国历经近20年的变法毁于一旦。

●孙膑装疯斗庞涓

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惠王见魏国的实力日渐衰落,便出榜召贤,寻找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治理国家。

有一个叫庞涓的魏国人知道了魏惠王招聘人才,想去试试,就和自己的义兄孙膑商量。孙膑是齐国人,他与庞涓一起向一位隐居在鬼谷、自号“鬼谷子”的大学问家学习军事。孙、庞二人声气相投,便结拜为兄弟。庞涓将准备应招的事和孙膑一说,孙膑十分赞成。临行时,庞涓对孙膑说:“我去了以后,如果能够得到重用,一定也把哥哥推荐给魏王,让我们有福同享。”

庞涓来到魏都,见到了魏惠王,很受惠王的赏识,便任命他为大将兼军师。庞涓把魏军抓紧操练了一阵,就去攻打宋国,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不久,齐国来攻打魏国,也被庞涓战败了。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了。

墨子有位叫禽滑厘的徒弟到了魏都,便直接去见魏惠王,向他举荐孙膑。魏惠王就责问庞涓,庞涓只好请来了孙膑。魏惠王见到孙膑不胜欢喜,孙膑对惠王也是有问必答,且头头是道,惠王由此对他倍加喜爱,重用之意溢于言表。魏王如此对待孙膑引起了庞涓的不快,便私下暗算,以奸计骗取孙膑的家信,并作以删改,然后告知魏王,说孙膑里通外国。魏惠王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相信了庞涓,并将孙膑处以膑刑(除去膝盖骨),还在脸上刺了字。

庞涓假模假样地命人把孙膑送到宾馆休息,医治膝伤,每日都给他好菜好饭,自己电常去探望他,陪他谈心解忧。一个多月后,等孙膑的伤口长好了,庞涓就骗孙膑把其祖传的《孙武兵法》写给他。后来,孙膑知道了真相,心想:庞涓真是衣冠禽兽!我怎能把《孙武兵法》传给他呢?又想:“若是不写,他恼羞成怒就会把我杀了。”孙膑想出一个自救的办法。

一天晚上,孙膑突然疯了,把饭菜都掀翻在地上,又把刻好的书简扔在火里,吵吵嚷嚷不停地骂。庞涓以为孙膑骗他,命人把他扔到猪圈里。孙膑在猪圈里倒头便睡,醒了以后拾起猪粪就往嘴里填。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刻写兵书的事就搁下来,可对孙膑仍不放心,依旧派人监视着他。孙膑拖着残疾的身体,在猪圈中出出进进,每日疯疯癫癫的,却没人看出他是装疯。

禽滑厘听说了孙膑的遭遇,便与齐国大臣田忌商议搭救孙膑的办法,用齐威王的名义派了个使团去见魏惠王。到使团回国的前一天夜间,禽滑厘将孙膑藏进了封得严严实实的车中,把他的衣服换给使团中的一个人穿上,照样躺进猪圈里。过了几天,假扮孙膑的人也跑回齐国。庞涓发现孙膑不见了,还以为孙膑掉到井里淹死了!他没想到,这时孙膑早就平安地到了齐国

●围魏救赵齐军胜

元前356年,赵国国君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境内)相会。赵国的举动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动武,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出兵攻赵,包围了其国都邯郸。赵与齐有同盟关系,这时见局势危急,遂于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闻报赵国告急,就召集文武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齐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去对赵国的信用,又会给齐国争雄造成困难,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朋的计谋完全符合齐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齐威王欣然采纳,他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近一年。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且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锋,以解救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建议。他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一旦这么做,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上,便于最终战胜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建议,统率齐军主力迅速向大梁万向挺进。魏军获知情报后,不得不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候,齐军已把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之中。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上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沉重的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退兵减灶”马陵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死,他的儿子齐宜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齐军依照孙膑的计策,又一次猛捣魏都大梁。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撤围回国,与魏太子申的兵马合力夹击齐军。

一天,庞涓察看了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派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当时惊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却只能供五万人用的了,庞涓得知后一阵窃喜。

到了第三天,庞涓追到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庞涓这才放了心,他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两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其实,这是孙膑在运用“退兵减灶”的方法诱敌。他命令齐兵将武器辎重沿路丢弃,并逐日减少军中做饭时堆制的锅灶,使庞涓产生错觉,误以为齐军兵士大部逃亡,已溃不成军。

庞涓果然上当,率兵一直追到齐国境内马陵(在今河北)。马陵道十分狭窄,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便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乱木塞路。”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齐兵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这时,一个兵士看到树上刻了一行字,因为天色渐黑,庞涓便叫人举火辨认,只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可是已经太晚了。因为火光即为孙膑给齐军规定的放箭信号。顷刻,原已埋伏好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惨重,庞涓兵败被擒。

●苏秦说六国合纵

东周洛阳人苏秦曾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学成后游历多年,始终没有成就。后来,苏秦回到家里,家人都很看不起他,嫂子不给他做饭,妻子不给他缝衣服,连父母都不和他说话。苏秦羞愤之下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苏秦将自己关在房里,整日整夜地攻读《太公阴符》。有时读到半夜实在很困,他就拿起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以至于血一直流到脚上,就这样强迫自己振作精神。凭着这股精神,苏秦从书中读出了治国安邦之道,准备再次出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治国主张。

公元前329年,苏秦先到了秦国,游说惠王。但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非常不欢迎到处游说的士人。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很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得离开了赵国,去了燕国。

苏秦在燕国逗留了一年多,公元前328年才得到燕文侯的召见。苏秦向燕文侯分析当前形势,说强大的秦国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燕国之所以还没有受到侵扰,是因为赵国挡在前面,牵制了秦国。苏秦劝说燕文侯与赵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燕文侯很赞同苏秦的意见,于是就资助了苏秦车马钱财,让他出使赵国,进行合纵抗秦。

此时,不喜欢苏秦的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乘机以同样的道理劝说赵肃侯。赵肃侯听了很动心,决定任苏秦为相国,还送给苏秦很多钱财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苏秦又先后游说了韩、魏、齐、楚四国的国君,四国最后都同意组成同盟抵抗强秦。于是,六国合纵成功,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主管联盟的事。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周的都城洛阳时,随行的车辆满载着行装,各国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命人清扫苏秦将要经过的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嫂和妻子见了他,态度也都变得非常恭敬。

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他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秦国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出兵侵略六国。

●张仪施诈术连横

张仪与苏秦是师兄弟,都曾拜鬼谷子为师。学到了本领后,张仪也到各国游说,他听说楚国令尹昭阳正招揽天下贤士做门客,就去投奔昭阳,做了他的门客。

楚王曾经奖赏了一块玉璧给昭阳,他十分珍爱,常带在身边玩赏。一天,昭阳大宴宾客后,拿出玉璧给大家传看。宴席散后,发现玉璧丢了。这时,有人说玉璧让张仪偷去了。昭阳就叫人把张仪捆起来,痛打他,让他承认偷了玉璧,他不承认。昭阳眼看张仪给打得快不行了,才叫人住手。有人把张仪送回家中,他的妻子心疼地哭着说:“在家老老实实种地,哪里会受这种罪?”张仪气息微弱地说:“不要难过,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他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地说:“打得这么重你还开玩笑,打在你身上,还能把舌头打掉?”张仪安慰妻子说:“舌头没打掉就好。只要舌头还在我说什么也不怕。”

后来,张仪在楚国混不下去了,就去了秦国,把他那一套“连横”亲秦的策略说给秦惠王听,秦惠王很赞赏,就拜他为相国。张仪倡导的“连横”中心意思是:秦国太强大了,不论哪个国家,只有依赖秦国,跟秦国联盟,去对付其他国家,才能取得胜利。

这时,楚国打算和齐国联盟,共同对付秦国。齐楚都是大国,如果结盟,对秦国就是一个严重威胁。于是,张仪向秦王请求去楚国拆散齐、楚的联盟,秦王答应了。

公元前313年,张仪来到楚国后,买通了靳尚和楚王的其他宠臣,这才去拜见楚怀王。两人见面后,张仪以秦情愿把商于(在今陕西、河南一带)之地600里归还楚国为诱饵利诱楚、齐国断交。利令智昏之下,楚怀王就一面派人去跟齐国断交,一面派使臣跟随张仪去秦国,办理土地移交手续。

到了秦国,张仪却说只答应给楚六里地。这时,齐国因楚国背盟,就派使臣去秦国,约好一起去打楚国。楚王得知张仪欺骗自己后,气急败坏,下令发兵10万去攻打秦国。但秦国早已有所准备,齐国也派部队来帮助秦国作战,结果楚军大败,楚国汉中一带土地全被秦国夺去了。后来,张仪用同样方法欺诈蒙骗六国,结果破坏了其他国家“合纵”抗奏的计划。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非常宝贵的玉璧,相传它是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又叫它“和氏璧”。秦王听说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就想骗过来据为己有。于是,秦王派一位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拿十五座城市来换那块和氏璧。

赵惠文王君臣都认为:把玉给秦国,秦国恐怕不守信用,得了玉,又不给赵国城市;要是不给玉,又怕得罪秦国。大家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赵王就问谁敢去秦国完成换城护璧的使命,有一个叫缪贤的宦官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赵惠文王就让人把蔺相如请来,想听听他的看法。蔺相如说:“如果大王信任我,我愿意前往。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市给我们,我就将玉璧留给他们;若是要骗去玉璧,而不给我们城市,我一定将玉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就这样,蔺相如带着玉璧来到了秦国。秦王听说赵国将玉璧送来了,赶紧召集朝中大臣,在王宫中会见蔺相如。

蔺相如将玉璧捧给秦王,秦王把玩了好半天,可就是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站在一边,看到眼前这副情景,心想:秦王果然不怀好意,全然没有要给我们城的意思。于是就上前对秦王说:“大王,您也许没有注意,和氏璧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出来给您看。”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就把玉璧交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玉璧向后退了几步,靠到了后边的柱子上,圆瞪着眼睛,满脸怒气,对秦王说:“我王知道和氏璧是稀世之宝,因为您喜欢,愿意拿十五座城市来换,所以派我来这里。但今天看起来,您傲慢无礼,毫无诚意,要我们的玉璧,又不想给我们城市。现在玉璧就在我的手里,如果您一定要逼我,我就和这玉璧一起在这柱子上撞碎。”说着,对着柱子就要把玉璧砸过去。

秦王怕蔺相如真的要砸玉璧,忙说:“先生,请不要这样,我说了话怎么能不算数呢?”接着,又让左右取来地图,把准备给赵国的十五座城市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看透了秦王要通过这来骗取自己手中的玉璧,就说:“我国大王为了送这宝贝,斋戒了五日,而且我临行之时,他们还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如果您也是诚心诚意的,您也应该同样斋戒,才能接受这玉璧。”秦王心想:反正你也逃脱不出咸阳,就答应了。

回到秦国馆驿后,蔺相如就盼咐随从扮成一个穷苦老百姓,将玉璧藏在怀里,偷偷地溜出秦国,将玉璧完好地送回了赵国。

过了五天,秦王斋戒结束,就召集群臣和外国使节,来举行受璧仪式。蔺相如从容地走到了宫殿中,对秦王说道:“贵国自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几位君主,但没有一位能守信义。我担心您也蒙骗我,使我赵国既失去了宝贝,又得不到你们秦国的城市,所以我已经派人将玉璧携回国内。秦王要是真有诚意,您把十五座城市先割让给我们赵国,你们秦国是当今的强国,我们赵国哪里敢不交出玉璧呢?”

秦王一听,羞愧难当,想杀蔺相如,又恐惹人耻笑,就让蔺相如回赵国了。其实,秦国本来就没打算用城换璧,只不过想借此来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实力罢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受到了国人的热烈欢迎;赵王也因他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而封他为上大夫。

●渑池会针锋相对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使者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赵王拿不定主意,便召集群臣商议,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既被动,又会被秦王看不起。因此,赵惠文王让蔺相如和自己一起赴会,大将军李牧带5000精兵跟随,平原君带几十万大军随后接应。廉颇则在国内辅佐太子,赵惠文王对廉颇说:“如果我被劫留在秦国,你要辅佐太子,让他为我报仇。”

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天下大事。酒酣耳热之际,秦王借酒遮脸,开玩笑地对赵王说:“听说赵王精通音乐,请为我弹一弹瑟。”赵王没法推辞,只得弹了一曲。赵王弹奏完,秦王立即命秦国御史记录: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赵王为秦王鼓瑟。赵王很尴尬。

这时,只见蔺相如端着一个瓦盆,走到秦王的面前,说:“我听说大王善于击缶,请为赵王击一次缶。”秦王大怒,说:“我秦国国君怎么能轻易为他人击缶呢?”蔺相如手里拿着瓦盆,向前走了两步,非常气愤地说:“大王你的军队虽多,但在这里却派不上用场。我现在与大王仅隔五步,我可以与大王同归于尽。”秦王一见这个样子,怕自己不答应,性命就会受到威胁,只好敲了一下瓦盆。蔺相如转过身,命赵国的御史记道:赵惠文王二十年,秦王为赵王击击。

秦国一位大臣说:“秦王快要过生日了,请赵国割15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毫不示弱,大声说:“赵王也快要过生日了,请秦国把咸阳献给赵王,为赵王祝寿。”秦王一听,只好说:“大家谁也不要给谁寿礼了。”

宴会上,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虽然秦国时时发起进攻,但蔺相如以牙还牙,机智灵巧,毫不退让,秦国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同时,秦国得到密报,赵国已在边境上集结了大军,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秦国也就未敢轻举妄动。蔺相如不惜生命,在重大的外交斗争中又一次保全了赵国的尊严。

●负荆请罪将相和

蔺相如保全赵国不受屈辱,赵惠文王十分欣赏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去了。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颜色看看。”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老远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就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蔺相如手下的门客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蔺相如问:“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门客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怕了呢?因为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有人把这件事讲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

廉颇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忍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从此,两人就成了知心朋友,蔺相如、廉颇两人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了天下美谈。

●触龙说服赵太后

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刚刚登上王位,孝成王的母亲即赵太后当权。秦国进攻赵国,攻下二个城邑,赵国兵力不足,难以抵挡,便派人向齐国求援。但齐国提出一个条件,要赵国派长安君为人质,齐国才肯出兵。但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十分喜爱,不愿意让他去。

赵国的大臣们见形势危急,都去劝赵太后答应齐国的要求。可赵太后不听,大臣们顿时束手无策。

这时,左师(官名)触龙请求太后召见。触龙见了赵太后道歉说:“老臣我生了脚病,已经很久未见到您了。又恐太后您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进来拜见您一下。”赵太后见触龙没提长安君的事,怒气消了一些,就问触龙:“吃饭是不是比以前少呢?”触龙说:“每天只喝点粥。”太后的脸色稍微平和了一些。触龙说:“老臣有一个儿子叫舒祺,是老臣的孩子里面最小的,没有什么出息。而臣又老了,心里太喜欢他。请您答应让他参加大王的卫队以保卫王宫。”赵太后说:“男人也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人更甚。”赵太后笑着说:“妇人特别爱小儿子,但和男人不一样。”触龙说:“老臣窃以为您爱燕后(指太后嫁给燕王做王后的女儿)甚于爱长安君。”赵太后说:“你说错了!不如爱长安君之甚。”触龙说:“父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为孩子深谋远虑,计划周全。您送燕后嫁往燕国的时候,抱着她的脚哭泣,可怜她嫁得离您那么远,为此而感到悲哀。燕后走了后,您在祭祀的时候却祝愿说:‘一定不要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深谋远虑,祈祷她的子孙相继而当燕王吗?”太后说:“是这样。”触龙说:“从现在起往前数三代,到赵王的子孙被封为侯的,他们还有继承人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这是近的祸害发生在他身上,远的害及其子孙。这难道是因为君王的儿子一被封为侯便会有厄运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没有任何功劳,俸禄优厚却没有为国家干过什么事情,却享受那么高的待遇。如今,您让长安君地位尊崇,却不让他及时为国家立功建业。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将怎么在赵国待下去?”赵太后听了触龙一番话,猛然醒悟了过来,急忙说:“好!听您的话就是。”八壹中文網

于是,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齐国也随即派出军队支援赵国。秦军见齐国军队到来就退兵了,赵国的危险也随着解除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战国时期,群雄纷起、争霸割据,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许多政治家以“养士”来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家中也养着许多有各种杰出才能的门客,使得各国诸侯另眼相看,有十多年不敢轻举妄动,不敢攻打魏国。信陵君的门客中有一位叫侯赢的,非常有才干有胆识;侯赢还向信陵君推荐了自己一位做屠户的朋友朱亥,朱亥也是一位有才有德的贤士。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鳌王(即安僖王)的同父异母弟弟,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赵胜的妻子。

秦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时,赵国岌岌可危,平原君派人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请求魏国出兵援救赵国。魏王接到赵国告急的求援信后,立即派遣晋鄙大将带领10万兵马去援救赵国。秦王闻讯后,立即亲自到邯郸督战,并且派使臣警告魏王说:“我秦国大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早晚之间就要拿下这个城市;如果诸侯国家当中有谁敢出兵援救赵国,那么等我在拿下赵国后,定要最先击败它!”魏王害怕了,连忙派人传令给晋鄙率领的魏国10万军队:立即停止前进,就在邺地驻扎待命。

信陵君因无法解除邯郸之围感到十分优虑,他多次请求魏王下令火速救赵国,但魏王始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信陵君无计可施,便断然决定自己带着门客们准备奔赴邯郸同秦军拼杀。侯赢劝阻了信陵君,并给信陵君出了一计。信陵君立即采纳了侯赢的计谋,令人前去请求魏王宠妃如姬盗取调遣晋鄙的兵符相助。如姬在夜深时,趁魏王熟睡之机盗得魏王调兵所存的半个兵符,交给了信陵君。

信陵君带上朱亥一行人来到邺城,见到晋鄙,假托魏王有令要自己代替晋鄙的职务。晋鄙虽然将两块兵符合上了,但心里还是对此事产生了怀疑,打算拒不交出兵权。见此情形,朱亥大喝一声,立即拿出藏在袖中的重达40斤的铁锤,劈头盖脸朝晋鄙砸过去,一锤打死了晋鄙。随后,信陵君统率晋鄙的军队进攻围困邯郸的秦军,给秦军以突然打击。在魏军和赵军的内外夹击下,秦军被迫解围,仓皇逃走。

魏王非常恼恨信陵君杀死了大将晋鄙,信陵君也自知得罪了魏王。于是,信陵君便派遣其他将军率魏军回国,而自己留在了邯郸。

●李冰主修都江堰

秦惠文王的时候,秦国灭掉了位于今四川成都一带的蜀国,改为蜀郡,派官治理。

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当时,蜀郡治下的岷江经常发生水涝灾害,人们难以安居乐业。于是,李冰和儿子一起行程数百里,沿岷江逆流而上,亲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势等情况。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李冰确定了治理岷江的周密方案。终于,历经千辛万苦,李冰带领大家修建成了都江堰。为了工程的维护和长久的使用,李冰还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办法,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历史上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唯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效,成为一项工程奇迹。

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对沫水、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这些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四合院:我就喜欢搞事夜的旋律 斗罗:无敌,从打工变强开始! 斗罗之灵珠神剑 异界模拟器 我真不是血族啊 海贼之最强关系户 海贼:开局签到亚人血统 忍界神话:最强砂隐 我在木叶开忍具屋 我是神奇宝贝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