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为人三会:会做人会说话会办事 > 第三章 留有余地,把握做人的尺度

第三章 留有余地,把握做人的尺度(1 / 1)

清朝名将曾国藩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曾国藩对此一直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拍马屁而喜,也不因不被拍马屁过火而恼。他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溜须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一番。曾国藩看过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样做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刁难你、报复你、置你于死地。

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进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大,对方反馈给你的反作用力也大。这个道理对做人也适用。我们不去惹事,是非就会少很多。如果经常处在主动的状态去指责人,那么一定会备受关注,并因此成为众人指责的焦点。

人生下来就有其个性,后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知识、处世教养等诸因素影响,有时难免表现出与他人的对立。对立双方,各执己见,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挂起来”,暂不解决,等时机成熟时,再着手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余地。会做人的人,总能营造回旋的余地。

可方可圆,不偏不倚

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船头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圆形,是为了乘风破浪,更快地驶向彼岸。那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呢?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告诫我们:处处摩擦、事事计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会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为了绚丽的人生,我们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

在复杂多变的旧中国,许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他们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

蔡尚思写作《中国社会科学革命史》时,欧阳予倩就告诫这位青年文学家:“秉笔的态度自然要严正,不过万不宜有火气。……可否寓批评于叙述中呢?”他建议书名宜改为《中国社会思想史》。最后,欧阳前辈感叹地说:“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思想界的悲哀,谁也逃不掉呵。”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就是这样在事关大是大非、人格问题的原则立场上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在方式方法和局部问题上委婉圆融,有所妥协。

然而,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圆,那就沦为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介石以“教育部部长”一职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炎培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恪守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中庸之道更是做人的超级智慧。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视为贬义词,说它是“温吞水”“和稀泥”,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误解、曲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

中庸,说通俗一点,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用《中庸》这本书里的话来说,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人整体和谐艺术的东西——围棋来加以说明。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仿佛我们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据“和谐相依,方成棋局”的认识,处世的艺术除了“中庸”之外还有什么呢?

庄子在《南华经.外篇.在宥章》中,叙述了以“中一”为主体,以礼法仁义为枝干,以民物为根本,以无为为实用的经世治国的无上经典。庄子说:“低贱然而不可不任凭的,是万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随的,是人民;隐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论;相距很远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于一统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协助,成就了品格的修养但无拘无束,行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义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拢了道义但不积不留,应合礼但不回避,接触琐事但不推辞,成功于法度但不任意妄为,依靠人民但不轻率地役使,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不偏离。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也就不会有纯正的品格;不通晓道的人,则无事可成。不通晓道的人,真可悲啊!什么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无所作为而处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为并且劳绩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与人道相较,相差太远,必须觉察。”庄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表面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却得到了“中一”之道,这样就能顺应万物的天性,顺应人的天性,所以说“道”是无为的,仁义礼法都要措施适当。所以庄子又说:“君子如果不放纵情欲,不炫耀聪明,寂然不动而灵活如龙,深沉静默而震动如雷,行动如神而合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运动,又何须我来治理天下呢!”

下面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认识中庸在历史上的影响。

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贤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即“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政绩卓越,他任过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的宰相,为使元的专制政治适应于中国的统治,维护各民族的生命财产,加强民族融和等,他确实费过苦心。从他上面的这句话,就可想见他当时的治国之术的高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可谓危机四伏。为此,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休养生息,尽量以经济建设带动政治的展开。为求得政治统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将自己的治国方针浓缩为上面的那句话了,这是非常贤明的做法。中国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态度上,都极力避免走极端,总希望四平八稳,这种希望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心态。虽然我们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及“东方不亮西方亮”等充满睿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谚,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人就追求持续的、永恒的平衡。中国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时一地的损失。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遭受着列强铁骑的践踏,我们的肉体遭受着坚船利炮的摧残,但是我们在与侵略者的搏击中练就了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巍巍如长城而屹立不倒。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平衡。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生存法则,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落实到了每位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吸引与排斥、正流与异化、割裂与归流、改良与保守、激进与稳健、功利与平淡、盲目与清醒、堕落与升华、停滞与跳跃,等等,都将在这种“行动”中走向中庸。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现在中庸,在未来更要中庸。

一定不要走极端

有个自称专治驼背的医生,招牌上写着:无论你的背驼得像弓、像虾、像饭锅那样,我都能医治好!

有个驼背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他拿了两块木板,不给驼背开药方,也不给他吃药,把一块木板放在地上,叫驼背趴在上面,将另一块木板压在驼背的身上,然后用绳索绑紧,接着,便自己跳上板去,拼命乱踩一番。驼背连声呼叫求救,他也不理会。结果,驼背算是给弄直了,人也死了。驼背的儿子找这医生评理,这医生反而说:“我只管把他的驼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

人们有时候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是想要造成破坏,伤害别人,以达到惩罚别人的目的。例如父母会殴打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以补偿大人心理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想要强迫小孩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即时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

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里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教育。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有时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教育他们的小孩子。正如一个海洋动物学家所说的,“我们不能让一只12000吨的杀人鲸躺在我们的膝上殴打它,在它们做得不对时,我们必须寻求适当的方式训练它们。”

同样,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我们不能走极端。即使你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少说绝话多留余地

有一个人,因在单位里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不到3个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典型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装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也打不进一丝的空气,再打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打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有经验的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以下两点是应该注意的。

1.做事方面

对别人的请求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在做人方面

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也不要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足球名宿贝利对世界杯的预言被各大媒体当作笑话,他也因此背上了“乌鸦嘴”的恶名,以至于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有望夺冠之时,他三缄其口,生怕自己大嘴一张说跑了巴西队的好运气。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不是仅仅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更是为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

谚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有的事很可能用不了“三十年”就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人们相互间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

掌握立身行事的度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做人的平衡。

世间无论哪一种事物都有度,都要适度。过度便成稀罕,便成怪物,过度便不成体统。比如草就是草,即使是肥沃而无人践踏的荒地上的茅草,任其往高里长,大约也不过就两米。而且无论如何,它的茎也仍然是纤细的,是可以随风倒伏的草茎。如果有一种草长得高可参天,粗可盈尺,那它是不该被叫做草,而该被叫做树。

再比如常见的家鼠,就该是那么小模小样,再大也不会大过一只壮猫。正因为如此,家鼠虽是可恶,却并不会使人害怕,除非这人本身就胆小如鼠。假使家鼠超常过度生长,壮大如一头小猪,那情形又该如何呢?恐怕见到的人多半会如见怪物,扭头便逃,甚至目瞪口呆,连逃跑都忘记了。

度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度使万物有序,使万物各有其实,各安其位,使世界成其为世界。它使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变动不居而不失其本。这也正如因为鼠小而使猫成为它的天敌,草盖不过树而使草和树能各自相安无事一样。人事之中也无处不有度。人事之度调节了人伦关系,形成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保护了我们自己。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立身行事,都要想到这个度,都要有一个度,要做到适度。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担心禾苗不长,便去一根一根往高里拔,回家还喜滋滋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可是等到第二天再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蔫死了。天下种田人没有不希望禾苗尽快生长的,这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得快些自然是不错的,但他的做法却违背了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因此他的做法不仅没有任何助益,还适得其反。

俗话说,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有毒的不吃,是因为吃了要死人;犯法的不做,是因为做了就要受制裁。这就是常理,违背了常理,就会失度,就会坏事,甚至好心做坏事,好事也变成了坏事。

同拦路抢劫或入室偷窃的坏人搏斗,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已经制服了对方,使他失去了继续反抗和侵害的能力,还要在他致命的地方来两下,将其置于死地,这就是过分,在法律上被称为防卫过当。因为按常理,只要制服了对方,也就算达到了目的,剩下的就是执法机关的事了。法律规定防卫过当,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所以,聪明的人总是行止有度。行,行于其所当行;止,止于其所当止。对自己,不放纵,不任意;对别人,不挑剔,不苛求;对外物,不耽恋,不沉溺。得享受时便享受,得付出时便付出,依理而行,循序而动。如果必须,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每个人都很重要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每个人也都希望被别人认为很重要。如果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会对你产生好感。

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视,于是往往受到大家的疏远。只有使别人产生重要的感觉,你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如何使对方产生重要的感觉呢?首先,礼貌上的尊重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比如:关心对方关心的事。他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对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他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其次,欣赏对方欣赏的事。他欣赏自己的成就,欣赏自己的能力,欣赏自己的风度,你只要对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风度表现你真诚的欣赏,他会把你当成难得的知音。最后,请教对方擅长的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对方求教,既可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对方好感,何乐而不为?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你轻视一个人,你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你重视一个人,你就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所处的状况。当他感受到你的轻视或重视后,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当你想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时,把他放在心上,无疑是一条捷径。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是某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挑战,同时又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东西,像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但她巧妙地使这些烦琐的事情顺畅起来。

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一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在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精心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而且是一个人事先布置好。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无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那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她又说:“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的。这是对我个人形象、风度的一个最佳传播。当她们看那张卡片的时候,就一定会想起我。而且在她们心中隐含着对我的那一份谢意,会使她们认为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她们总会想到我好的地方,不会注意我的缺陷。”

奥尔布赖特的这一番言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在琐碎事之中更能体现你的友善。

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写过一本叫做《人生对你的意识》的书。在那本书中,他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亚德勒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

生活中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双方互相不把对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种种仇视和敌意,也因此而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对别人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重视,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放下你的身段

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圣赫勒拿岛。有一天,他与夫人约瑟芬一起到海港散步,正好遇到一群水手在卸货,水手们抬着沉重的东西嚷着:“没看见我们正在卸货吗?让开!让开!”拿破仑躲避不及被重重地撞了一下。夫人几乎没有考虑,就脱口斥骂道:“没长眼的东西,你们撞到的是法国皇帝!该当何罪?”

拿破仑马上拦住夫人,在她耳边说道:“这些水手很辛苦,不要这样对待他们,再说我也并没有被撞得很痛。”

接着,拿破仑又吩咐随去的仆从,去帮助水手卸货。拿破仑放下皇帝的身段,不计较水手的过失并热情帮助他们。这种举动获得了水手们的好感和爱戴,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几年后拿破仑偷偷潜回法国又重新执掌了政权。

过分看重身段,故意摆谱,只会让路越走越窄;如果在非常时刻也放不下身段,那更会无路可走。比如,博士找不到合适满意的白领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就只有挨饿了。

放下身段的人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生存竞争中至少可以增强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能放下身段的人,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固守刻板的观念,能及时吸收各种新颖的观念和信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信息库,从而积累起竞争的资本;另一方面,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身段的顾虑。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闯出一条路来,那么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不要乱摆谱,也就是要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队伍。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应该走的路,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努力使人赢得尊严

有一条十分重要的为人准则,如果你足够重视这条准则,它能帮助你赢得大家的喜爱,它能帮助你摆脱困难的境地。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十分重视这条准则。这条准则就是:努力使他人赢得尊严。

如何实行这条准则呢?其要点是:肯定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意见,承认他人的优点。

你想得到他人的赞扬,你想让别人承认你的优点,你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吗?通常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有必要让他明白,你承认他的优势并肯定他的存在,并且是真诚地承认和肯定——这是打开对方心扉的钥匙。

爱默生说:“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某方面超过了我。我努力在这方面向他学习。”但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毫无根据地以为自己是杰出的人,还凭空狂妄自大。

如果你想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就在都不要批评你妻子不太会做家务,更不要把她是否擅长做某项家务同你的母亲作对比。记得要夸奖妻子,并为自己娶了这样的妻子而感到骄傲。甚至肉煮得过火、面包烤焦了也不要唠叨,只需要说一声,这次做得不如往常香。这样,她将努力做好一切,使你保持以往对她的看法。但是,你不要突然这样做,不然会引起她的怀疑。今天或明天你给她买一束鲜花或一盒糖果,不能只在口头上说“对,我应这样做”,而是付诸行动。对妻子要时常微笑,要温柔地对待她。如果夫妻双方都这样做,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离婚。

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位贤惠的女人,当然更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你从家庭方面入手能做到很好,外界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不难解决。

如果你想让人们高兴,不妨照下面的要求做。

1.不在争论中抢占上风

成大事的人是很少与人争吵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与人争论和提出异议,有时也可取胜,但这是毫无意义的胜利,因为你永远也不能争得发怒的对手对你的友善态度。”请好好思考思考,你更想得到什么呢?是想得到表面的胜利还是别人的支持?两者兼得的事是很罕见的。在争论中你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却并不容易。

2.不坐满整张椅子

假如你正在很认真地向一个人解说某件事,对方却坐在沙发上,并且还把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发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对方是上司,那没什么话说;如果是同事,你可能就会生气地对他说:“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为什么生气呢?因为将身体深深地陷入沙发这一姿势,在别人的眼中看来就是一种极不认真的态度,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相反的,只取椅面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来坐,给人的印象会较好。尤其是采用这种坐姿时,身体的上半身会自然地前倾,可能会给对方聚精会神的感觉,因此会留下积极的印象。好好利用这一效果,可以更有效地表现自我,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所以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极品捉鬼奶爸 惊悚逃杀:请不要耽误我治病 极品捉鬼狂少 生存游戏:今天也是开挂的一天 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待客君 重生崩坏:音之律者 在游戏中捡的老婆竟是女魔头买肉喂蛋黄 神界典狱长 变身萝莉后,我把校花契约成兽宠 民间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