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女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妇人看似是为了丈夫,为了家庭来求卦,实际上是为了自己。
男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久病不愈,全家都会跟着饿死,这时候就得典卖女人。
这妇人嘴角的淤青,估计就是自家丈夫打的。
“多谢,不过我家今后…”妇人留下十文钱,面露愁苦之色。
“你若是不嫌务工路途遥远,可以去白杨村找我姐,让她破例收下你。”李霄云出声说道。
随着两家店铺开业,山上又需要大量的人搭建工厂,白杨村可以干活的青壮男子只剩少数几人,他是时候考虑向外募工了。
至于白杨村的妇女,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招收,民以食为天,他总得留些人种田吧?
他对村中的田地也有想法,若是能统一收购,修建水渠,不但耕种效率会增加,收成也会更好一些。
当然他暂时不会收购田地,因为就算修建水渠,他也没办法将收成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以上。
如果无法达到这种收成,他想要盈利,就只能学那些乡绅地主一样招募佃户,抽取高额的分成,那不是他想要的。
他派猴子等人出国,一则是想打通商业,或者就是为了寻觅异世界的土豆,若是真有,他在大乾的发展就可以增快了。
“怎么会?多谢李!我给你磕头了!”
妇人连忙跪下道谢,她对这个家有价值,想必丈夫今后不会殴打她了,至少下手会轻些。
“快起来吧,举手之劳,不必如此。”
李霄云扶起妇人,与妇人一同上楼,只是他去的是三楼。
青松镇的天缘楼开业两天了,那边账目会一同交到何依依这边来汇总,最后交给林锦书。
其实他不打算查账,因为他足够信任何依依与柳思烟,当两家门店交给她们,他只管当随手掌柜即可。
只是在两人的强烈要求下,他只能走向三楼。
其实两人也心知肚明,就算李霄云不查,他们也没有机会偷帐漏帐,因为工厂的账目与店铺分开,只需要知道工厂出多少货,就能知道店铺卖多少钱,她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和李霄云多待一会儿。
一楼。
在李霄云离开后,围而不散不上的客人们,相互议论起来。
“诸位,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算卦,大部分人家中都有鼠疫,要么是无症状感染者,要么就是有已经病倒的人?”
“我注意到了,今天三卦,居然有两个卦家中有鼠疫,简直太可怕了,我们报官吧?”
“官?官顶个屁用啊!不报官我们还能出来买药,有一线生机,要是他们封村锁城,我们连买药的机会都没有,恐怕还有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来为难你。”
“是啊,不要报官,千万不要!以前没有李的灵药,横竖都是死,现在有了可不要自觉生机。”
“你们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鼠疫会不会全面爆发?照现在的趋势,我看大有可能!”
“说什么呢?别说这些不吉利的话!上天眷顾我们清水县,赐给我们李!现在疫情频繁出现,药铺都涨价了,唯独李药价不变!”
“也许知人知面不知心呢?我听那些药铺掌柜说,鼠疫药价上涨全是因为李大肆采购,这才导致鼠疫药物紧缺,他们涨价被逼无奈!这样一来,李以平价药之名,在疫情中还能捞一波名声,即便到时他不将药价上调,也能获得一笔不菲的利润,是名利双收!”
“此事可有依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还真是被李骗了,可恶!”
“你们这些墙头草,没有智商,我羞得与你们为伍!李若真是沽名钓誉,一心牟利之辈,他从一开始为何要将药方交出来?他若我真想牟利,那可以独享药方,暗中收购药材,等鼠疫大肆传播,他所获得的名利更盛!”
“确实,你们有些人不要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你们智商堪忧。”
“嗯,说得对,下次就该问,吃什么可以补脑!”
“……”
……
李霄云并不知道,一楼在讨论些什么,他没有兴趣去偷听,不过通过给民众算卦,他对民间的议论声也了解一二。
药商、大夫们,无非就是将治疗鼠疫的药物涨价过错,全部推到他头上,再加上民间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他卖平价药就成了居心叵测之人。
舆论四起,这让身处舆论中的百姓,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过他做事问心无愧,别人要怎么说,那就随他去好了。
三楼。
何依依、柳思烟、李霄云,三人坐在桌旁,桌上摆着三本账单,一本是白杨镇天缘楼的账,一本是青松镇天缘楼的账,另外一本则是两家的总账。
“这两天盈利如何?”
李霄云象征性地问道,其实他不用问,从李翠梅这两天欣喜的脸色就可以看出。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接下来天缘工厂又要招工了。
“营收还成,虽比不过总店,但每天也有八九百两的收入,去掉近六成的成本和人工、店租等,每天还能剩下两百多两毛利。如果每天不往衙门方向送钱,光是两家门店的收入,李公子你每天都能获利六百多两!”
柳思烟拿着账本,双眼放光地念叨着。
她通过这些天的深入了解,这才明白当初王虎所说,李霄云从一个穷小子,仅花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为家财万贯的存在,并没有骗她!
这何止是家财万贯啊?恐怕不用多久,李霄云继续分分钟就能超过十万贯!
李霄云一天挣的银子,都能比肩他们柳家一年挣的银子。
柳思烟沉默了片刻,终是鼓起勇气问道:“李公子,你每日挣这么多钱,为何只留下一百两,剩余五百多两都交给衙门?”
“思烟妹妹,这你就不懂了,我们东家就如外人所说,有一颗菩萨心肠,他预测…”
何依依当即就将李霄云如何欠下五万两巨款一事,一一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