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五年对于张居正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政治上意气风发,自家儿子也相继考中进士,虽然不能和他们老爹相比,但也算是不辱没门楣。
但还有一件意外的事情,张居正的老父亲在这一年去世了,是的,根据官员守孝的规矩,显然,放在张居正身上会染上强烈的政治色彩。
也就造就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情”风波。】
有的人是恨不得立马找到机会把人踢走,但守孝这个确实有些一言难尽。
放到任何时候,几年的丁忧都是个老大难,偏偏在古代还不能争辩,不然一顶不孝的帽子压下来,比什么政治斗争都有用。
不少皇帝都在思考,这个丁忧的问题确实得考虑清楚啊。
说句不好听的,朝堂上能用的大臣若是就那么倒霉的家里凑在一块出事,哪怕不是凑在一块,一年一个,哪也有够呛。
【张居正这个位置都来不及为老父亲忧伤,噩耗传到北京的第二天,内阁的同僚就开始上书请求神宗引用先朝夺情起复的路子。
明朝丁忧是二十七个月,必须解职,期满起复。
但也有例外,在这段时间内由皇上指定不解职,称为夺情。
当时神宗才十五岁,对于张居正满满的信任,再说,登基不过五年,这五年里事事都有张居正的影子,这会儿叫他丢下一摊子回家守孝,确实走不开。
所以神宗直接下旨不许守制,张居正也没立马答应,不管是情感上还是面子上,自然又得上书言先报父恩,再报君恩。
这里还折腾了好几次,后面还有大臣上书,张居正自己写了《再乞守制疏》,神宗直接说哪怕是再说一百次还是不答应。】
一群人听得怪怪的,只能说,非常会演戏。八壹中文網
不过,若是张居正真的规规矩矩的丁忧二十七个月,他们又得骂一声迂腐,也知晓现在不过是表现在明面上而已。
不然皇帝一说不许你就同意,老父亲的脸上过不去啊。
都知道是那个意思,可该推诿的还是得推诿一番,人情世故啊。
【张居正还提了五个条件,这就是张居正的在官守制,为了表示诚心,他表示俸禄一概不要,神宗立马心疼了啊,又下旨给了更好的待遇。
旁边的人静静的看着这番表演,只觉得牙疼。
不过这也不是张居正开的先例,倒是没什么,夺情起复定下来了,但有些人开始强烈反对了啊。
神宗和张居正都没料到这个局面,主要是这也不是为他开先河,大家也都知道不过是做做样子,你怎么还真情实感起来了啊?】
不单单是旁边的人牙疼,听的人也牙疼。
听到有人强烈反对并不意外,但天幕说得也对,任何事情总有人可以开先例,是例外,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一个实际上的权臣都商量好了,你过来凑什么热闹啊?
若是小皇帝想要亲政,不好意思开口,你出来说两句倒是还能理解,但现在人家还没分裂,你跳出来就显得脑子不是特别灵光啊。
【其中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四位勇士是前仆后继啊,连续三天,从单人上书到联合上书,强烈的谴责张居正,理由自然还是伦理纲常,当然也夹杂着对张居正不满的情绪。
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勇的出来公然反对,这就叫夺情起复身上的政治色彩更加浓郁,更加有趣的是,这里面还有两个是张居正的门生。
张居正看到了内容气得啊,他本身就不是什么柔和的人,决定廷杖四人惩戒,也用来威慑其他人,求情的人自然有,但都没救下来。
这件事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闹得都挺大,毕竟事关孝道,伦理纲常事件最为容易传播。
但这件事很好的证明,伦理纲常是干不过政治力量。
有人是为了攻击张居正中断新政,也有人是真的端正民俗民风,他们如何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居正在新政和守制之间做出了选择。】
被点名的四个:为什么到他们就把名字说出来呢?
当然,哪怕是现在还是有部分人认为张居正不遵守孝道,议论纷纷。
毕竟封建社会对于这种事情的在意,远超乎后人的想象。
不然也不存在卖身葬父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始皇帝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做法,这要是谁家里爹娘死了就回家守孝,那他的大秦还要不要运转了?
少一个人可能还无所谓,但说实话,大部分官员本身年纪就不小,爹娘年纪更是危险,倒霉一点扎堆去世,幸运一点轮流去世,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其它朝代也觉得立马改,虽然有什么例外,但总归还是少不了扯嘴皮子,避免这种情况还是先把丁忧改了吧。
之前不好动,但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动了。
穆宗都没想到张居正能干到超乎他的想象啊,比起他儿子,显然他也很合适啊。
本来他就对政治不如何感兴趣,早说有这么个醉心权术还能干的臣子在,他还死什么啊?
或许,张居正都没料到还有这种搭配,当皇帝的恨不得不要去打搅他,叫他全权做主,多赚钱顺带改善改善他的生活。
新鲜出炉的首辅张居正:您的信任很感激,但现在的首辅被您直接一把撸了,我们还是好友,我脸皮厚但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