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创造局部小气候依旧是有限的,哪怕是有钱人也没法时时刻刻享受,气候这方面从整体来看,还是听天由命。
既然改变不了天,老祖宗们脑袋也不是那么死犟死犟着,那就改变地吧。
好地自然是最好,但不好的地也不嫌弃,肯定不是地的缘故,一定是我们没有伺候好,地不肥就把它养肥,主打的就是一个溺爱。】
百姓没有觉得哪里好笑,自家的地哪怕是不肥也是家里的资产啊,哪里由他们嫌弃的份。
不过天幕说得对,改变不了天,他们也没想过改变,只是每年祈盼着风调雨顺,之前那些温室瓜果和他们一文钱干系都没有。
可地肥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啊,又不能真叫地歇着,一家老小的口粮还指望着呢。
【百谷草木丽依附乎土,种东西离不开土,安排农业时,就不能不考虑土壤的特征性。
从春秋战国开始,无数著作当中都提到‘土宜法’。
《尚书·禹贡》中将九州土壤细分为十类,《管子·地员》篇又将土壤分为18类,按照它们的贫瘠程度划分为七个等级。
这些都是在认识土地和作物后才能给出的划分,谁都明白要种适合当地土地的作物,可这个浅显的道理却是需要对不同土壤特性了解,土地和作物之间联系的认识作为支撑。
农书啊,空口谈可不行,注定是要躬身实践,否则误导农业那影响太大,传下来的农书不少,基本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看来修书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方向嘛。】
农家:他们种地的经验可不少啊,往日不敢说出口,现在觉得还真行啊。
儒家:马不停蹄的把教育的书弄出来,本宫不倒,尔等终究都要靠边站。
实则危机感上来了啊,修书这件事决定权不在他们,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尽力压一压,手头上有东西说话腰板才硬气。
【关于土地的认识还有一个理论,那就是土脉论,简单来说认为土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很好理解,就像是土壤肥力是会随着种植改变,但土地的变化并不单单只是指代肥力。
早期我们对土地的认识不够,可在西周时期也笼统的概括出‘地气’的说法,基本上都指出在立春、夏至、秋分这几个节气,地气达到一种平和状态,是耕作的适宜期。
那么要想粮食收得多,就要调整土地到适宜期。
土壤太硬了就让它松软些,耕种久了的土地自然要休息,贫瘠的土地要努力施肥……
反正就是缺啥补啥,主打一个平衡。】
【其实这些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百姓或许不认字,可和田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些深记于心。
耕作的方法大家比我要厉害,我对种地这件事并不明白,千年的经验传承加上农具的进步,大家会摸索出最适合的耕作方法,我主要讲讲土地肥力。
土地的肥力在利用那一定是农作物消耗肥力,这个过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要让土地恢复或者是保持就要补充肥力。
撂荒制度就不说了,一年一次那种利用率指望还住山洞的祖先补肥那是做白日梦;
开启定居后,开始在休闲地上除草、水淹、火烧这种粗糙的手段;
到了连种制下,靠得就是人工肥啊。
但这个大家也能想象啊,更衣、方便、如厕的时候那个量……yue】
众人也是胃里一阵翻滚,本来这个事情并不是很需要拿出来详细说的。
不是说自欺欺人,但老是提起这件事还是有点膈应人啊,尤其是天幕自己还把自己恶心到。八壹中文網
当然不排除一些不食人间烟火、教养的少爷小姐,那一个个yue得更厉害。
林书:我还没说甲骨文里面得田就是人拉屎的样子……
算了,别恶心自己了。
【肥料显然只能主动去创造,战国时割取青草、树叶烧灰,利用河泥、水生浮藻作肥,还有很多天然的东西都被利用来当作肥料,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绿肥和肥饼。
绿肥一开始是指的将青草压烂在田地里,后来绿肥的作物越来越多,像是绿豆、芝麻都行,不过这些不会奢侈掉来作为肥料。
至于肥饼,之前和大家提到过大豆榨油后的枯饼和漕渣就是在范畴内,后来又有人提出将麻枯捣碎后火粪熏再发酵。
肥饼广泛使用的时间肯定是到了后期明清,前期豆饼这些食物百姓是不可能,也没有余地拿去给土地增肥。】
还在吃豆饭和带壳麦饭的秦汉:说实话,你们说的话稍微有点冒犯了,这和我们吃肥料有什么区别啊?
百姓也觉得,哪怕是天幕呈现出来没有美感,没有味道的豆渣,在他们看来也是能充饥的食物。
朱元璋:你说的大明肯定不是我的大明,起码现在不是,开国就是穷啊。
【肥料制作基本离不开发酵的过程,老祖宗们其实也没计较些有的没的,还称作是酿造。
可以酿造的奋飞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十种加工方法,细则我就不多说了啊,大家看看就行,我这里也没有这个的展示过程。】
实在是人的联想力过于强大,她脑子里总是脑补,想了些有的没的,都快把自己整yue了。
刚刚还嫌弃天幕说得有点恶心,现在抄作业的时候一个个又嫌她说得不细致,但一个个的手可没停下,保证不错过任何内容。
【友情提醒一句啊,肥力也不是越多越好,无论是垫底的基肥,还是接力的追肥,都得考虑农作物的特性,少了会营养不良,多了也会直接把叶子烧没了。
用肥犹用药,人知道药不能乱吃,可别自作聪明的给庄稼乱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