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生病了,状态差,每天只能更两章,明天开始应该能恢复更新了。8『ΔΔ1中文网ww*w.)
常威稳稳神道:“知道了,详情如何?”
皇帝冷哼一声,涂文辅赶紧取出一封奏疏,正是翰林们誊抄常威的那一份,此时,那上面已经签满了名字。
两京一十三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级别的官员六十七位,只有十二位同意削藩,二十位写了请朝廷三思,三十五位直接反对。反对的大多是各省都司,按察使,他们怕削藩引起战争,加重负担。
在反对者的名单中常威竟然看到了河南三司和浙江巡抚潘汝桢、浙江布政使闵承弼、漕运总督藤乐山的名字。
常威点着奏疏的名字道:“浙江没有一个藩王,不知道浙江巡抚、布政为什么要反对?还有这个漕运总督藤乐山,他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反对削藩!没了藩王他漕运的任务不就轻松许多吗?哦,我知道了他是怕没地方贪贿了吧!”
皇帝瞥了一眼旁边侍立的涂文辅,“潘汝桢不是第一个上奏疏给你们九千岁建生祠的人吗?他怎么敢反对?老魏已经管不了他了吗?”
涂文辅吓的赶紧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了,这种话他是既不敢也不会回答,幸好常威替他解了围,“魏公公肯定管得了他,只不过人在地方上,总喜欢自作聪明,打点小算盘。”
皇帝转了话题:“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干?”
常威指着奏疏道:“不是有好几个省份三司官员全都同意削藩吗?就从这几个省先开始好了!”
陕西、山西两个藩王多,受灾重的省份,从省府到三司,从兵备道、粮道、到总督一致同意削藩。
皇帝道:“那好!写一道密诏,让陕西,山西各级官员接连上奏疏,上到朝廷准奏为止!”
不等涂文辅应了,皇帝又道:“要是打仗怎么办呐?汉景帝撤藩引七国之乱,成祖靖难也因削藩而起,万一引起战争,朕又要背负骂名啊!”
皇帝怕朱棣旧事重演啊!
常威道:“天下之事全在人为!只要用好人,没有干不好的事!陛下,建文削藩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些人都干了什么?燕王将三个儿子都送到南京了,还怕落个不仁义的名声,全都放了;打仗的时候怕伤了皇叔燕王被指责,竟下令要活捉,仗都打不赢还想着活捉敌军主将?这种人不败就没天理了。”
“反观陛下削藩,用的是臣!”
常威笑着道:“臣没考过会试,不是进士,先前只做过清吏司的芝麻官;但臣会打仗,亲手杀的人没有一百也有九十;现在又掌着北镇抚司,每天血肉模糊,打打杀杀的事情见得多了,从来只会将敌人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绝不会心慈手软,更不会宽恕敌人。”
“因而,臣的敌人都很不幸!”
皇帝这才放下心来,让涂文辅出去写诏书,又问常威:“你从哪来的?”
“有人约臣在江南居见面,臣是从那里赶来的。”京城里锦衣卫和东厂番子到处都是,常威不敢瞒,也知道瞒不住。
皇帝绷着脸问道:“是什么人?为什么在那种地方见面?”
常威心里一紧,心道一声,“怪我去妓院?我还没做那个倒霉的驸马爷呢。”
回道:“是江南来的,江湖上的人,敌友还未知,但牵扯了人命他们想请臣帮忙查查,去那里也就喝了杯茶。”
皇帝笑了笑,“现在可是公事时间,还没放班呢,当心御史弹劾你。好了,开始讲书吧。”
皇帝要常威来是讲国富论的,不过,这书是白话的,写的浅显易懂,除了那些专业名词需要算学博士专门解释一下之外,其它地方并没有疑难的。
要知道国子监监生基本上都是各地举人中的佼佼者,和会试落第举子里的优秀之人,大约都是黄宗羲这类,这种书自然看的懂,拿回去慢慢看就是。
他们感兴趣的削藩!这也是常威最乐意说的事情,“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成祖开疆拓土,远征异域,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先说大明达到历史之最,让大家高兴一下,然后常威话锋一阵,“但我大明有一点比不上大汉!那一点呢?强力的削藩!”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行郡县制。郡县当然是一种先进制度,但是秦朝的郡县制导致地方控制力不足,秦始皇死后,天下乱起,二世而亡!”
“针对郡县制的弊病,汉高祖采取折中之法,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这个举措是有效果的,吕氏乱政,几乎要颠覆刘氏天下,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周勃和陈平在朝廷主持,还因为当时刘氏地方实力派始终牵制着吕氏。”
“但时间一久弊端也很明显,长久之后,诸王子孙繁衍,代代扩张,到最后尾大不掉,成为朝廷和全天下的负担,甚至是威胁。”
“汉景帝、汉武帝时代,针对诸王之威胁,做出了削藩之举,史称七国之乱。周亚夫迅平灭之,汉武帝即位,继续进行强力削藩,颁布“推恩令”,把藩王的领土分给每个儿子。如此一来,藩王的领地就随着子孙的繁衍越来越小,最后,丧失独立生存能力,被朝廷全部收回。”
“汉景、汉武两代改革,将汉朝藩王危险降到最低,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我大明和大汉一样,太祖皇帝也像汉高祖一般,将国家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以镇守北方边境的“塞王”实力最强。”
“大家都知道,在国朝初期,北方蒙古实力强大,用武功强盛的燕王、宁王等人镇守边疆是个好办法。但年深日久下来,诸王子嗣繁多,会成为国家负担和威胁。”
“我大明问题是,太祖之后,没有出现一个与汉景帝、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君主,进行削藩!本来,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成祖,但因为靖难的问题,成祖并没有大规模强力削藩。”
“而后的君王们,就没有能力进行削藩了。时至今日,朝廷要养的宗室有百万之多,每年耗费七百万两之巨,这笔巨款跟辽东打仗花的一样多!”
常威话音一落,国子监监生立即叫了起来。
“大明朝迟早会被藩王拖垮!”
“为什么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员们会封还奏疏?难道他们收了藩王的贿赂吗?”
“难道他们像做藩王的逆党?”
这话一传出来,常威登时眉头一跳,这些监生也太猛了吧?看来人心可以利用啊!
“诸位!不要吵闹!”
黄宗羲站起来大声说道:“常大人,你说的没错!但汉景帝七国之乱和本朝靖难都因削藩而起,这两战结果却大不相同。常大人,能否详细叙说,做个对比呢?”
明建文四年(西元14o2年)六月,进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以“反王”朱棣战胜“合法”皇帝朱允炆而告终。
由此追溯到汉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的七个诸侯王反叛,其战争规模都远胜朱棣的“靖难之役”,但那场叛乱却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被镇压了下去。
同是因为“削藩”而起的叛乱,为何会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纵观“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开国皇帝分封诸侯王留下了反叛的祸根,而叛乱都生在他们孙子辈当皇帝的时候,且叛乱的导火索都是皇帝实行“削藩”政策导致最强大的藩王举兵造反,连造反打的旗号都非常相似,都是要诛杀朝廷内的奸臣,恢复祖宗之法。
从规模上看,“七国之乱”要甚于“靖难之役”,但偏偏规模大的被迅镇压,而规模小的却在作战四年之后,夺权成功。
常威朗声道:“七国之乱和靖难的责任都在前代君主身上!”削藩就是挖根子,就要弄的名正言顺!要是连话都不敢说,还谈什么削藩?谈什么镇压叛乱?
这句话不但将夺权的朱棣,连封王的朱元璋都编排上了,不过,没办法谁让老朱是始作俑者,封的最多呢?
汉景帝的江山是从其父汉文帝手中接的,文帝是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在他治下,汉朝经济得到长足展,刑罚大大减轻,甚至一年的犯罪案件只有几十起,几乎到了废除刑罚的地步。
建文帝的江山是从祖父朱元璋的手里得来的,跟汉文帝截然相反,朱元璋的血腥、残忍是历史中出了名的,他深知自己孙子是个柔弱的人,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又都是骄兵悍将,为了能将政权顺利的交给孙子,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对功臣宿将进行残酷屠杀,除了死的早的徐达、常遇春,直把开国功臣几乎杀的一个不剩。
可老朱只看见勋贵们对建文帝的威胁,却看不见藩王儿子们对自己孙子的威胁,分封诸侯王这一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汉就证明是不对的,可老朱偏偏在一千多年后又玩这一套,且赋予诸侯王更大的权力,并给了他们独立调动所属军队的权力。
这简直是在玩火!
政治就是平衡,当勋贵被消灭之后,藩王势力就无法牵制了,而皇权是独一无二、唯我独尊、不可冒犯的!皇帝是不可能允许,除自己之外还有不受约束的权力存在!
这就导致朱允炆一定会削藩,而藩王一定会反抗!
说完第一条,常威又开始鄙视朱允炆,“汉景帝是千古名君,而建文差的太远!”
汉景帝与建文帝实行的政策有相似处,他们都是以宽松著称,都鼓励展经济,少施刑罚,看上去两人都是比较仁慈的君主。
实际上两人能力强弱是一目了然的,汉景帝虽然秉承了其父仁和的治理原则,但绝不是一个仁厚之人,他不苟言笑,城府深,心机重,心狠手辣,做事果决,干脆!
这种性格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但一个合格的皇帝却必须要具备这种素质!
反观建文帝,仁厚、柔弱,在一个普通读书人,富家公子身上出现这些素质,会被人称为君子,但在皇帝身上,却是致命的缺点!
尤其是那个迂腐的‘只可活捉燕王,不可使朕背负杀叔恶名’的命令,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这种素质在面对凶险,需要决断的时候,想不出或判断不出该如何做正确的事。
常威又道:“当然,即便两位削藩的皇帝本身素质不同,但这一点可以在用人和战略上做出弥补!”
汉景帝削藩,第一刀就宰向最强的诸侯王刘濞,逼的刘濞仓促间起兵反叛,七国叛军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指挥,使周亚夫得以率先击破其他叛军,最后打败刘濞。
而建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敢动最强的燕王朱棣,而是先削其他几个较弱的藩王,最后再对付燕王,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策略。
这是明明白白的告诉燕王最后的下场,雄才大略的朱棣,怎会坐以待毙?先是麻痹建文,暗地里准备,待到一切就绪,诱杀官员,举兵造反。
“削藩”这种政策就是一种政治大冒险,要收拾就要收拾最厉害的燕王朱棣,但建文帝却反着来,最终吞下失败的苦果。
叛乱既然不可避免,那么,派谁平叛就是成败的关键!
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留下了大将周亚夫,而且在他的朝堂之上还有窦婴等一批优秀的人才可以使用,所以,尽管七国联军有数十万之众,但在这些英才指挥之下,叛乱还没形成气象就被镇压下去了。
但建文就没那么好的运气,朱元璋把能征惯战的大将诛杀殆尽,建文找不到什么将才不说,还任用了齐泰、黄子澄这帮纸上谈兵的家伙。
虽然建文派出无数大军一次次的征剿,但都因将领指挥无方,次次被燕王朱棣打败,最终全面战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完两位削藩的皇帝,在说他们的对手,吴王刘濞和燕王!”
汉朝七国之乱的领刘濞,实力要强于后来的燕王朱棣,但才能完全无法与朱棣相提并论。
朱棣早年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授封燕王,开府北平,镇守大明朝北疆。在北方军队将领中,无论年龄、地位、威望都是最高的。
而刘濞是刘邦兄长的儿子,刘濞的手下给他出过分兵绕道出其不意直捣汉都长安的妙计,但刘濞没有采纳;而同样的情况,朱棣却在战争胶着之时,亲率轻兵绕过雄城,强渡长江,直捣南京,毕其功于一役,用一次完美的斩战术,夺得天下。
“正是有此四点不同,汉景帝削藩成功;而成祖靖难成功!”
说完这些,常威放声高叫:“为此次削藩,朝廷准备了一支铁血精锐,火器、饷银、粮草、人员齐备!就等着有人不服,跳出来给我祭旗!正月在河南,千余不着铠甲的锦衣缇骑,就吓的福逆服毒自尽、唐逆束手就擒!”
最后,常威喝道:“现在朝廷有了万全准备,我自己也赌上了身家性命!我不知道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员在害怕什么?你们知道吗?”
监生们立即回道:“写信!遍告南京和一十三省学子,让他们到官署前去,要他们问个明白!”
黄宗羲跳将起来,挥着拳头道:“杨升庵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执言就在今日!常大人昨日对我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真乃肺腑之言,泣血之言!现在,咱们就到顺天府去,先让府尹杨祚昌出来,让他把话说明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说得好!”
“走!咱们去顺天府!”
一群人也不顾什么皇帝在了,转身就跑了出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皇帝看着眼前的局势,道:“无畏,你倒会煽动人心嘛。”
常威笑道:“没办法,他们是官场上的老狐狸,要对付老狐狸就得这些和我一样的愣头青!”(未完待续。)